黄埔区联和街道“两网融合”彩虹站 羊城晚报记者 陈秋明 徐振天 摄 |
羊城晚报记者 严艺文 徐振天 实习生 周琪 垃圾分类,既是民生“关键小事”,也是社会发展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一直以来,广东将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当大事对待。2021年起,广东施行新修订的《广东省城乡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从全程分类体系、城乡统筹、源头减量等方面进行刚性约束。广东聚焦关键环节,完善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全链条;通过党建引领、示范带动、城乡统筹等方式,带动更多社会主体参与,逐步营造共建共治的良好氛围。 精细管理,提升垃圾分类投放环境 在广州市黄埔区黄陂新村星级投放点内,社区居民在电子显示屏上点击“直接投放”或刷脸识别后,垃圾投放点的盖子便自动打开,居民将分类好的垃圾投放进相应的垃圾桶。垃圾桶能自动对垃圾称重,并将相应的重量兑换成积分。 在星级投放点旁,可见垃圾分类“智慧屏”。垃圾分类监控指挥中心能够通过“九宫格”监控大屏,实时监控投放点的情况,通过智能屏幕实时与居民对讲。垃圾分类“智慧屏”与大数据后台连接,可实时显示该区域每月垃圾分类相关数据,并对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排名表彰,对部分不文明投放行为溯源。 “2022年,广州将建成智能化星级投放点510个。星级投放点采用美观、耐用、易清洁的环保材料建造,配置足够数量的分类垃圾桶,风格与周边环境整体协调,用绿植点缀,打造赏心悦目的良好投放环境。”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分类管理处二级调研员贺军介绍,按照“建设品质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精心化”要求,广州打造2500个生活垃圾分类星级投放点,配齐遮雨、照明、通风、洗手、排水和除臭等硬件设施,免费提供洗手液、擦手纸等便民服务,安装AI智能监控系统,实现投放点位智能化、便利化、清洁化改造提升。 两网融合,实现垃圾资源利用最大化 垃圾分类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两网融合’模式将环卫驿站和资源回收站合二为一,依托街道环卫工人解决资源回收‘最后一公里’短板,实现了垃圾资源利用最大化。”贺军表示。 黄纸皮1元/公斤、塑料瓶1.3元/公斤、金属0.8元/公斤……在广州市黄埔区联和街道“两网融合”彩虹站,除了回收常见的10余类可回收物,还设有环卫驿站和低值资源回收功能区。彩虹站和定时投放点运用同一套后台系统,账号可以通用。站点内设智能称重,根据不同可回收物的回收价格,投放结束后,居民可马上在系统账号收到回收金额,彩虹分可用于获取社区服务。即时结算和每日开放的运营模式,有效避免过去的“三轮回收”模式导致的家里废品堆积等问题。 培养垃圾分类意识是推进“关键小事”的基础。黄陂新村循环生态园是一个重在“体验”的垃圾分类宣教实践区,定期开展生态环保体验活动。在生态体验种植区,周边中小学生、亲子家庭可亲身体验复种绿植蔬果、年花年橘。参观循环生态园的学校师生,可认领“一米菜园”作为科普课程及劳动课体验区,到期收获作物。“这里可以让孩子们切身感受垃圾分类和生态环保的重要性。”家长陈女士说。社区居民在实践体验中,实现了垃圾分类从“要我分”到“我要分”的转变。 垃圾分类从全民参与的“好习惯”逐渐成为绿色生活的“新时尚”。贺军表示,广州全面推进垃圾分类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将垃圾分类知识教育作为全市3400余所学校200多万名学生的“开学第一课”,实现知识普及全覆盖。“文明引领,绿色低碳,以‘永远在路上’的韧劲,推动垃圾分类工作高质量发展。”贺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