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红明 上海《收获》杂志副主编 一次读到程光烈的名字,是作家严平在《收获》上开设“遗失的青春记忆”专栏的时候,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几所大学的荣高棠、陈荒煤、杨易辰、程光烈、张瑞芳、张昕等十几位学生,冲出被严密封锁的北平,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北平移动剧团”,辗转两万多里,到城市、乡村积极宣传抗日。在那烽火连天、颠沛流离的民族危亡最紧急的关头,这些大学生用青春谱写了壮丽的历史。后来的他们,有的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生命,有的走到延安成为革命干部,有的则成为军统特务。程光烈的日记,成为严平采访与撰写的重要参考。 而严平最新的非虚构作品《情报站:碎片拼接的故事》刊发在2022年第5期《收获》上,讲述的是程光烈奔赴东北从事情报工作的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以往情报战线的历史叙事中,我们习惯看到这样的场景:中共特工深入敌穴演绎出一幕幕英雄虎胆的壮举,但在程光烈的讲述中,中共特工是幕后人物,行走在刀刃上的是那些生存于国民党军界核心的“内线”——也只有他们身处的位置,才可能获取最机密的情报。他们的选择就好像是面临万丈深渊的转身一跃,是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的。 程光烈1946年10月回到东北,1948年在开原设立情报站,代号是“方涛小组”,他们收集情报,策反国民党将领,情报站的电台每天一次,将情报发往哈尔滨。那密写在烟盒上的情报,分割后藏在油桶底部的航空图,送洗衣服中秘藏的敌作战计划,鞋后跟里的情报,直至今天都不能暴露姓名的4101情报员…… 记忆永远是炽热的。严平默默地把历史的碎片一点点捡起来,拼接收藏起来。它们就像是悬崖边的野花,在被风浪卷走之前,真实而美丽地在风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