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培育科研沃土 实现成果突破

东莞与研究型人才深度融合,共同书写美丽故事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9月16日        版次:A06    栏目:是人才,进莞来    作者:王雷

     近年来,大科学装置和新型研发机构相继落户东莞。图为中国散裂中子源 王俊伟 摄

     梅增霞(中)和她的团队

     齐欣

     马锞(右一)

  

  策划/唐波 黄兴文

  统筹/余宝珠 陈思佳

  文/王雷

  图/受访者供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成果相继入选科技部“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中国科协“2020年中国重大技术进展”;全国首台、全球第四台散裂中子源催生了一大批原始创新……近年来,随着大科学装置和新型研发机构的相继落户,东莞形成了强大的科创“磁场效应”,对专家型科研人才的吸引力持续增强。

  科研人才与东莞相遇,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日前,数位扎根东莞,在半导体材料、电源系统研制、莞荔品种选育等方面不断取得研究突破的专家,讲述了他们与东莞结缘的生动故事以及在东莞这方科创热土上的蜕变与发展。

  

  推动更多研究成果在东莞落地生根

  

  从事半导体材料及应用科研工作20余年的梅增霞,如今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员、半导体材料表面界面及器件应用团队负责人。

  2019年10月,梅增霞携科研团队从远在北京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来到东莞。扎根东莞。近三年来,她带领团队在新型高灵敏度日盲紫外探测与X射线探测材料及器件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研究突破,累计申请了3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

  “做科研,尤其是材料研究,一定要以应用为导向。”梅增霞说,东莞制造业发达,供应链完善,具有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优势,这无疑为材料领域科研成果的顺利转化培育了沃土。此外,东莞高效的管理和服务也让她印象深刻。“有问题能比较快地得到响应和解决,我们漫长的科研之路没了后顾之忧。”她说。

  让材料有用武之地,除了要依靠东莞厚实的产业集群,材料本身的高性价比也是关键。据梅增霞介绍,日常所用的半导体光电探测器,制备工艺复杂、成本高、难柔化等问题频出。这就要求团队要持续研究新的探测材料与器件。“好在团队前期的研究工作已证明了相关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在日盲紫外探测中具有重要价值,也为该材料未来走向应用打下坚实基础。”梅增霞说。

  采访中,梅增霞还表示,科学研究很多时候都在探索未知,往往需要成千上万次实验,这考验着科研人的耐心和毅力。“板凳要坐十年冷。材料研究很难在某个人身上有巨大突破,但大家日积月累,前赴后继,形成合力,就能迸发出巨大能量。”

  谈到未来,梅增霞提到,得益于东莞乃至广东良好的市场化氛围,自己和团队成员要不断加深对材料应用前景的了解,增加同业界人士的交流,这能让团队更加清晰自身的研究方向,也能更好地推动研究成果在莞邑大地落地生根。

  

  保障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高效运行

  

  和梅增霞一样,现担任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加速器技术部副主任的齐欣也是从北京来到东莞,齐欣扎根东莞的时间更长。

  2013年年底,一直在位于北京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的齐欣,随着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在东莞建设、运行而来到这里。“从研究生阶段开始,我就一直从事大科学装置中的系统研发工作。”齐欣告诉记者,因为散裂中子源,她得以和东莞结缘。

  据了解,中国散裂中子源是继英国、美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四台脉冲散裂中子源。2018年8月23日通过验收,是目前我国单项投资规模最大的科学装置。齐欣说,散裂中子源验收完成后,当时一大批科研工作者可以选择转回北京或者自己的家庭所在地,也可以继续留在东莞。“东莞的发展真是越来越好,这里为我们提供了很舒服的工作氛围和很大力度的科研支持,自己非常愿意在这座城市继续努力钻研。”齐欣说。

  作为散裂中子源电源系统负责人,齐欣表示,在科研中遇到棘手的问题在所难免,然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喜欢自己的这份事业,遇到困难没有想过放弃。”齐欣用“打鸡血”形容自己的工作状态,也正是由于这股韧劲,让她在科研中硕果累累。

  据悉,近年来,齐欣带领团队已完成十余种、数百台电源研制任务,更首次自主研发成功兆瓦级谐振电源系统,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对于散裂中子源来说,降低故障率,保证高效率运行是关键。这些电源设备的成功研制为散裂中子源的建成和提前一年半达到设计指标起到了关键作用。”齐欣表示,实验过程中虽然整个团队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但一切都值得。

  

  选育优质荔枝品种,研发省力栽培技术

  

  除了科技范十足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和中国散裂中子源,在以荔枝为代表的农林领域,东莞同样吸引了一批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马锞就是其中一位。

  2008年年初,当时还在华南农业大学读研二的马锞跟随导师的课题来到东莞,从此就再也没有离开。“东莞是传统荔枝优质产区,这为我们开展科研搭建了好平台。”马锞说,荔枝是东莞的名片,选育出更多更好的荔枝新品种,提高果农的种植收益,进一步打响东莞荔枝知名度始终是自己工作的动力和责任。

  东莞“冰荔”,俗称荔枝界的宾利,外观艳红、口感嫩滑,是与众不同的高端优质荔枝品种。20世纪90年代,“冰荔”被农业科技工作者发现。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冰荔”的丰产性很差,因此一直未得到有效的种植和推广。2009年起,马锞着手开展“冰荔”品种的选育工作,开足马力攻克“冰荔”不能丰产的难题。

  “品种再好,但结不了几颗果,也没人愿意种。后来,我们不断研究‘冰荔’的开花结果特性,解决了种植瓶颈。”马锞告诉记者,“冰荔”打出了东莞荔枝的品牌效应,给了果农信心,促进了新品种的推广,也加速了东莞荔枝产业的发展。

  现如今,马锞已经选育了4个荔枝新品种,使得东莞荔枝的优质类型得以进一步丰富。与此同时,在马锞看来,荔枝是一款“娇贵”的水果,需要精耕细作、精心呵护。在拥有好的品种的前提下,也要配套好的种植技术,让荔枝种植实现更低成本、更高产量。

  在这一背景下,马锞主持研发了荔枝省力化栽培技术。通过果园生态改造、管道喷药施肥以及简化技术操作等手段,让荔枝的枝头挂满了果,也为农户减少了至少一半的种植投入。2019年,该项目成果还获得了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并且仍在不断升级迭代中。

  

  为更多科研人才提供广阔舞台

  

  在东莞,像梅增霞、齐欣、马锞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东莞全市高层次人才多达20万人,比五年前实现翻倍提升,其中,高端人才近1200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实现跨越式发展。

  “是人才,进莞来”不仅是响亮的口号,更是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为给更多高端人才提供科研的广阔舞台,近年来,东莞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出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出台“1+28”人才配套政策体系,为各类人才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发展前景、服务配套和人文关怀,覆盖了科技人才、特色人才、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技能人才等不同群体,充分彰显了这座城市对人才的渴求和尊重。

  东莞市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行动方案(2022-2024年)提出了具体工作目标:计划三年内引进10个战略科学家团队、引育1000名行业紧缺急需领军人才等。

  其中,围绕科技领域前沿和东莞市产业关键技术重大需求,“一事一议”“真金白银”支持战略科学家团队依托东莞龙头企业、大科学装置、高等院校等创新平台进行科技创新或携重大科技成果在东莞创办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

  在千名拔尖领军人才计划引育方面,计划三年内认定评定300名以上特色人才,符合条件的人才最高可获得1000万元的购房补贴及35万元生活补助,并可享受科研、创业、居留和出入境、落户、住房、医疗、社保、子女入学、税收等方面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