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奕女 |
陆日信 |
他叫王奕女,今年92岁,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 夏末秋初,广州市南沙区南沙街东井村,沿着村口大榕树旁一条一米宽的小巷前行,一间不起眼的平房中,王奕女穿着老军装端坐在门口。见到90后青年、退役军人陆日信进门,王奕女紧紧握住了他的双手。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王奕女报名参军,并在入朝参战的请战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时间久了,有些细节都记不清了。”王奕女抚摸着自己的入朝作战纪念章和立功证明书,讲述起那段72年前的峥嵘岁月。 为了入党报名参军 时间回拨到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悍然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危急关头,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中共中央在关键时刻作出重大抉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正是在这一年,20岁的王奕女响应号召,报名参军。王奕女告诉记者,当年参军主要是为了入党。当时,东井村一共有3名年轻人参军。王奕女回忆,在东莞体检后,又到佛山进行训练。为了表达奔赴战场的决心,王奕女还咬破手指在请战书上按下红手印。 就这样,王奕女从温暖的南方一路乘坐火车,北上至辽宁省丹东市,并进入朝鲜参战。随着时间的流逝,王奕女对于自己的部队番号和入朝作战的具体时间已经记不起来。相关资料显示,王奕女是一名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战士。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1950年从南方北上东北入朝参战,该军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入朝作战部队之一,直到1953年7月撤回国内。 面对强大凶狠的作战对手,身处恶劣残酷的战争环境,王奕女也毫不惧怕。“作为南方人,没有经历过那么冷的天气。”王奕女回忆,当时往往是几个战友同挤一张军被。由于美机对我军后勤补给线的轰炸,在战争早期,我军的后勤运输极为困难。“有时候能够‘一口炒面一口雪’都是奢侈。” 不怕敌人的飞机和大炮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王奕女印象最深的就是急行军和挖防空洞。王奕女回忆,在部队刚刚进入朝鲜的一个多月,一直都是在急行军。急行军的过程中,还要与敌人交火、战斗。“我们那时候都是20岁左右,面对敌人的飞机和大炮,从来没有害怕过,拿着手上的步枪和他们拼命。” 为了躲避敌军飞机的轰炸,王奕女和战友们长时间躲在防空洞里。“我们一直要挖防空洞,十字镐砸在山体上叮叮作响。”在朝鲜的三年时间里,王奕女很幸运没有负伤。1953年,停战协议签订后,他随部队回到祖国的怀抱。 据王奕女回忆,他在1953年入党,终于圆了自己的梦想。回国后,他服从组织的安排和分配回到了家乡南沙。王奕女和妻子育有三个子女,他的儿子、女婿都曾参军。 山河无恙,老兵不老。回首往昔,初心不改。王奕女的胸前,挂着“和平万岁”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南粤七一纪念奖章、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章,一块纪念章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熠熠生辉。 如今,王奕女还能自己买菜、煮饭,并且每天都要到公园里锻炼身体。“现在的生活非常好,我非常知足。”王奕女还牵挂着村里的老人,每年老人节他都会捐赠700元钱。 在王奕女的床头,摆放着高高的一摞党史学习教育图书,“我眼睛还能看得到,有时候会看看书。”王奕女寄语年轻一代:第一,要为人民服务,不怕苦不怕累;第二,要永远跟党走。 对话人 退役军人、小学实习教师陆日信: 让红色的种子根植新时代 作为一名90后,我在2017年9月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服役,在服役的第一年荣获“优秀报务员”称号,第二年荣获“优秀义务兵”称号。2019年11月退出现役后,我返校继续完成学业。2022年2月起,我到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钱岗八一小学实习,担任体育教师、学校旗队指导老师的工作。 走进东井村这个古村落,寻访抗美援朝老战士王奕女。老英雄在战场上不怕艰苦、不怕牺牲的精神深深地触动着我。我将把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带到学校中,引导青少年学生自觉传承红色基因、关注国防建设、强化国防责任,让红色种子根植青少年心中,让红色之花绽放新时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