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湛江跳水八十余年,一部电影风靡南北;汕头跳水后来居上,四十年间人才辈出——

广东跳水跨“粤”西东
湛江汕头“两翼齐飞”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9月27日        版次:A08    栏目:南粤体育城记3    作者:范晗越、林本剑、柴智

    汕头名将谢思埸在东京奥运会上勇夺两金 图/视觉中国

    汕头名将胡佳在十运会男子十米跳台比赛中 图/视觉中国

     湛江名将何冲在北京奥运会摘金 图/视觉中国

     湛江女孩全红婵夺得东京奥运会女子跳水单人10米台金牌 图/视觉中国

  

  策划:陶  勇

  统筹:林本剑

  文/羊城晚报记者

  范晗越 林本剑 柴智  

  

  从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勇夺中国男子跳水奥运第一金的潮汕地区运动员孙淑伟,到2021年东京奥运会勇夺两金的汕头名将谢思埸、五跳三满分的湛江女孩全红婵,广东省为中国跳水培养输送了11名奥运冠军,其中有7人来自潮汕地区和湛江市。地处粤东、粤西两端的汕头与湛江联袂撑起了广东跳水的半壁江山。

  从西至东,从湛江到汕头,跨度近千公里,两座广东城市就像一对翅膀,数十年来引领着广东乃至中国跳水运动振翅高飞,长盛不衰!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政策重视、自然优势、队伍传承……让这项运动在两地蒸蒸日上,重点项目地位固若金汤,谱写了一篇篇传奇佳话。

  

  湛江篇

  

  几代传承,长盛不衰

  

  三面环海,拥有全国第二长海岸线是湛江市最为突出的地理环境特点。独有的地理位置为湛江的水上运动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也造就了湛江人与生俱来对水的亲近感,使得跳水这一舶来运动能够在此地生根发芽。近代竞技跳水是随着其他欧美体育一道在上世纪初传入我国的。上世纪三十年代,一系列西方现代体育项目被旧法租界的西式学校引入,在湛江刮起了“西学东渐”之风。1935年,湛江历史上第一家体育运动协会——赤坎体育协进会的诞生,让鱼塘主王振禄看到了市民参与体育的热情,便将自家位于赤坎海边的鱼塘改建成了游泳池,“赤坎游泳棚”这一名字也一直流传下来,至今在湛江仍家喻户晓。

  在“游泳棚”成为湛江人共同回忆的80余年间,跳水运动在这片土地上一直长盛不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湛江地区一共有超过10座标准的十米跳台场地,既包括雷州、徐闻、吴川等下属市县的场地,也有驻湛江的南海舰队建设的两块训练场,遍布基层的训练设施为运动员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卢森堡、兰荣这批湛江第一代跳水运动健儿得以在此开辟、传承。

  1955年,在赤坎游泳场承办的广东省游泳分区赛上,东道主湛江队一举斩获14金,并包揽女子跳板的单项前三名。1963年,被誉为“广东跳水教母”的名将郑观志与队友黄秀妮在雅加达举办的世界新兴力量运动会上分获女子跳台、女子跳板亚军,这对“湛江碧波双飞燕”的故事也在第二年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荧幕,拍摄成电影《女跳水队员》,风靡全国,跳水运动一时火遍大江南北。

  如果说郑观志、黄秀妮的壮举第一次将湛江跳水带入了国际视线,那么后来被誉为“现代跳水技术之父”的徐益明便是真正奠定了湛江在跳水殿堂的地位。年轻时曾荣获全国男子跳台冠军的徐益明在担任中国国家跳水队总教练期间,一手调教出了30余位世界冠军,由他编写的 《国际跳水教练手册》至今仍被奉为圭臬。在他之后,湛江还涌现出了吴国村、陈文波、林小妮、钟权生等优秀教练员,他们对跳水运动的执着付出,使得劳丽诗、何冲、全红婵等运动员得以一步步走向奥运赛场,书写属于广东跳水的传奇。

  

  先天条件,得天独厚

  

  探讨起跳水运动在湛江蓬勃发展的原因,为体育事业奉献了一辈子的前湛江市体育局局长许敏有一肚子的话想说。在他看来,除了人的因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为跳水在湛江的生根发芽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湛江地处北纬21.2度,属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地区,冬季平均气温为16℃-23℃,因此在冬季也不会因为过于寒冷影响到跳水训练,加之湛江拥有数量颇为可观的训练场地,吸引了不少北方队伍将这里作为冬训目的地。来自全国各地的队伍汇集于此,让不同的技术与经验在这里交汇融合,让湛江跳水运动员们能够采取百家之长。

  滨海的热带气候给湛江带来的不仅仅是适合训练的天气条件,它所造就的这方水土也让湛江人仿佛天生就适合从事跳水这项运动。与珠三角地区相比,湛江在物质条件方面或许稍显不足,不过正所谓“靠海吃海”,以渔业作为重要产业之一的湛江人从来不缺乏优质蛋白质。

  在跳水运动的选材过程中,大多数运动员都在5岁左右便被纳入教练的视野中,身体轮廓、身高、腿部肌肉、关节柔韧性等身体条件都是重要的参考指标。一方面,湛江人的体型更适合跳水这个项目,另一方面,沿海渔村的生活也使得孩子们的爆发力与弹跳力具有不少先天优势,用教练的话来说,这里从不缺少好苗子。来自湛江市跳水运动学校与湛江市体校的教练,每年都会去到下属区县,甚至是镇一级的学校、幼儿园选拔人才。当然,这一切也离不开地方体育主管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

  一度作为湛江人共同回忆的赤坎游泳场,已经在2013年成为湛江市跳水学校校园的一部分,仿苏式的跳台在经历了一次次改建、修缮后还成了影视作品中的场景,奥运冠军劳丽诗、何冲便是在此处开始跳水生涯的。不过与那时候相比,现如今的跳水学校硬件条件已经大为改善,室内恒温泳池的建设改变了过往室外训练看天气的窘境,陆上训练设施也直接布置在了校园之内。而为了打消家长们的顾虑,跳水学校也并不要求训练、教学、食宿三集中,除每日下午的训练以及周末的加练外,学生的衣食住行与最被家长重视的文化教育都不由学校负责。

  不可否认,跳水训练非常艰苦,但对于不少家长来说,让孩子成为运动员是改变孩子命运的不错选择。如今,家长对文化成绩愈发重视,物质条件变得更为丰富的同时,很多运动员也不再像过去一般吃苦耐劳。面对这一环境的变化,湛江市跳水学校也将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放在了第一位,将运动员寄放在合作学校就读,工作日的上课时间也都不安排训练,跳水学校谢福民校长很自豪地表示,他们的学生在省运会新增的文化考试中的通过率在队伍中名列前茅。为了弥补缺少的训练时长,跳水学校的运动员在节假日必须全天训练,即便是在春节期间也不落下。

  不过,教练员队伍的建设也令谢校长感到有些头疼,优秀教练员的稀缺让他们有时不得不与省队“抢人”,在待遇难有吸引力的情况下,从湛江走出去的运动员并不都愿意在退役后回来。而能够回到母队,延续这份传承的年轻教练员无一不是尽心尽力尽责,满怀着对跳水事业的热情的。这份延续自老跳水人艰苦朴素运动精神的情感,推动着湛江跳水人克服万难,在曲折之中谋发展。

  

  汕头篇

  

  65个世界冠军,跳水占半壁江山

  

  在汕头市金平区中山路中段与金新路交界处的绿岛上,立着一座造型独特的洁白雕像。它的外观为三尊人像相互连接,以轻盈欲飞的姿态共同捧起一座冠军奖杯。这座名为“崛起”的奖杯是汕头老城区的地标之一,它还有个更为形象的名字——“三身人”,曾在上世纪80年代拿下多个跳水世界冠军的汕头籍运动员李宏平、李巧贤、李德亮正是这一雕塑的原型,由于都来自金砂乡,他们三人也被称为“金砂三李”。

  尽管与湛江相比,汕头跳水的起步要晚了近半个世纪,但在成绩上却并未落后。截至目前,在汕头籍运动员取得的65个世界冠军中,有30个出自跳水项目。1981年6月,在墨西哥城举办的第二届世界杯跳水赛上,李宏平在男子十米跳台比赛中折桂,成为中国跳水第一位男子世界冠军,“金砂三李”的辉煌也让跳水成为汕头市的优势体育项目。在地方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汕头市涌现出李德亮、李巧贤、肖燕娟、林媛霞、蔡玉燕、池美兰、胡佳、谢思埸等世界级的高水平运动员。  

  

  借承办大赛东风,硬件设施升级

  

  汕头市委、市政府多年来高度重视跳水这一重点项目的发展,从2001年为第九届全国运动会新建游泳跳水馆,再到去年借着承办亚青会的东风打造了汕头市体育产业基地,汕头跳水的硬件设施得到不断完善。2020年初,中国游泳协会汕头跳水学校、中国乒乓球协会汕头市乒乓球学校和汕头市青少年业余体校被并入汕头市体育运动学校,校址也于今年初整体搬到了位于汕头市濠江区南滨路中段的汕头市体育产业基地(汕头游泳跳水馆)内的新校区。

  这片原计划被用于2021年第三届亚青会的园区,让人一走进来便有一种高大上的感觉。尽管亚青会因故取消,但它为体育从业者们留下了一笔可观的“遗产”。教练员林媛霞表示,在搬入新场地以前,跳水队使用的训练场所面积并不大,如果从十米台上助跑冲刺一跃,甚至有可能跨过整个跳水池,撞上泳池与跳水池之间的围栏。今年开始使用的新场地占地面积达到5200平方米,相当于四分之三个标准足球场,三四十位小运动员同时训练都显得有些空旷。在地下一层,陆上训练馆的改造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从沙地、草棚,到室外的标准跳水池,再到现如今能够承办大型赛事的跳水馆,上世纪八十年代从汕头体校走向国家队,退役后又回到故乡的林媛霞亲眼见证了这一路的变化,对此十分感慨。

  如今的汕头体校跳水队共有5名教练员,负责60多名在校运动员的训练工作,这些运动员大多选自市区的各所小学,教练们会不定期地到学校选拔人才。在训练过程中,教练们会盯着每一名孩子,不断地重复一个又一个动作,一些相对年长的队员也会被委以重任,监督师弟师妹们,入水的角度是否正确,双腿间的毛巾是否夹紧,每一个影响动作完成度和水花大小的细节,教练们都看在眼里。训练以外,运动员们的生活也被严格要求,对待调皮的孩子,她们并不会心慈手软,从老一代跳水人那里传承而来的规矩,被同样是运动员出身的教练们视为教导孩子们做人的准则。

  站上十米跳台,你会发现,每向跳台边走上一步,内心的恐惧便多一分,而环顾训练馆,年龄最大的孩子看起来也不过十三四岁。“朝下看的时候你会害怕吗?”刚刚走上十米台,正在热身的初中孩子笑了笑:“会害怕,我练十米台也只有半年。”站在最高点,你能看见左侧下方还在池边练习平地入水的刚入门的孩子;能看见水池对面排队站在一米板上,练习着简单的向后翻腾半周的孩子。只有经历日复一日地重复练习,他们才能一步步往上走,一步步挑战越来越难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