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河套合作区

深港协同促发展 共建国际科创高地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10月11日        版次:A11    栏目:    作者:郑明达、廖晓龙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鸟瞰图

  

  文/图 郑明达 廖晓龙

  

  深港双城,一湾相融,一水相连。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南部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接壤处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面积3.89平方公里,由深圳河南侧的香港园区和深圳河北侧的深圳园区组成。

  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加快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不断叠加的政策优势,推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下简称“河套合作区”)加速奔向国际科技创新高地,助力大湾区向国际一流目标跨越发展。

  

  区位优势:从“硬联通”到“软联通”

  

  “在科研路上奋斗20年,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可以成长的土壤,就是河套这个地方。”一年多前,香港城市大学材料科学系讲座教授陈福荣来到河套合作区,担任香港城市大学新设的深圳福田研究院院长,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首台自有知识产权的桌面型电子显微镜。

  在陈福荣看来,科研成果产业转化的四要素——人才、技术、资金、市场,都在河套合作区集齐,这里充满着无限的科研发展潜力。

  入驻河套合作区以来,陈福荣也逐步融入了深圳的生活。“住在政府提供的人才房,晚上会去楼下日料店坐坐,周末去仙湖公园和莲花山公园走一走,生活很惬意。”陈福荣表示,他对在深圳的科研和生活感到十分满意。

  “目前我们瞄准前沿基础研究,聚焦电子显微镜、4D打印、精准诊疗技术三大领域,整合深港等多方资源力量,研究进展非常不错。”陈福荣透露,基于良好的合作,目前第二期建设也已提上日程。

  陈福荣科研团队所在的河套合作区,占地仅有3.89平方公里,不管是香港创业者还是科研人士,河套合作区给他们最实际的感受就是方便,更像“家”的感觉。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既是国内唯一的一河两岸、一区两园的深港协同创新平台,也是唯一的同一园区内拥有两大口岸、三大通道的最为便利的深港互联互通的平台。

  交通的“硬联通”,规则机制的“软联通”,促进了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在这里高效便捷流动,涌动着澎湃动能,越来越多的港人也选择“北上”发展。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认为,河套合作区功能主要是三方面:通关自由、研究开放、数据跨界,其中,通关自由就是人员、物资、信息、资金这些要素在深港两地之间高效便捷地流动,打造“科技特区”和“科技自由港”。

  

  叠加效应:深港科研“无缝对接”

  

  在港科大蓝海湾孵化港的展厅里,已经孵化完成的港科大教授技术转化的项目,以及一些校友创业项目一一陈列,楼下的深港协同创新中心则进行科研开发,在这里,“产学研转化”仅仅是“楼上楼下”的距离。深港合作形成完善的科研孵化链条,让更多高精尖科技项目落地成为了现实。

  自2020年设立以来,港科大蓝海湾孵化港孵化的企业中,已有5家企业获得千万级以上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2亿元,累计估值超10亿元,并有5家企业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作为首家落户河套合作区的香港高校,香港科技大学于2020年5月成立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研究院依托港校的优势资源和深圳的产业环境、科创政策,搭建起蓝海湾孵化港,成为港青创业项目首选的孵化地。

  深港科研人才、技术“无缝对接”,优质的发展环境源自河套合作区建设的政策与制度创新。2020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建设国际开放创新中心的若干意见》出台,2021年,深港双方首次共同开展公共政策研究,出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联合政策包》。

  为破解香港与内地科研合作的难点、痛点,解决产业化“最后一公里”问题,今年7月,福田区政府在已有的“政策包”(《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科研及创新创业若干支持措施》)基础上,公开发布《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创新若干支持措施》(以下简称产业“政策包”)《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支持港澳青年实习就业与创新创业资助计划》两项重磅措施,“三大政策”构建起从科研、产业化到创新创业的全过程创新生态政策支持体系,系列具体举措,让科创项目和人才同时享受深港两地的政策支持,产生叠加效应。

  目前,河套合作区正加速探索形成涵盖“五流四制”(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和法制、税制、科研体制、园区管理体制)的系统化、集成化政策框架体系,促进人才与科技、项目、产业有机结合,助推深港共同打造世界级科创强引擎。

  

  集群发展:多个科研项目落地转化

  

  逾140个高端科研项目正加速落地,5所高校的10个优质科研项目纷纷进驻园区,24个港澳创业团队在这里入驻办公,多项科研技术成果在这里转化、并投入商业化生产……

  近两年,随着60万平方米优质科研空间投入使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高端科创资源快速形成从“零的突破”到“集聚发展”的良好局面,不断涌现出发展活力。

  深港智慧医疗机器人开放创新平台是香港中文大学深港创新研究院落地河套合作区的一个核心项目,该项目集合了医疗大数据、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先进技术。目前团队已经成功研发出多款手术机器人,部分已进行临床试验,取得多项专利,并计划成立初创公司进行转化。

  “我们的目标是依托香港中文大学的科研优势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化优势,打造深港智慧医疗机器人开放创新平台。”香港中文大学深港创新研究院助理院长钟仿洵信心满满。

  同样落户河套合作区的,还有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福田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项目,是河套合作区引进的首批五个国际高端科研项目之一。目前,该研发中心共建设4个生物医药研发平台,提供15项针对不同功能和对象的高端科研服务项目。

  目前,深圳园区已引进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五所高校的10个优质科研项目;“湾区芯谷”重磅落地,汇集4个集成电路重大平台、17家领军研发企业;9万平方米专业化园区集聚联影医疗、晶泰科技等7家研发机构及企业;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成立一年就发布“BIOS医疗知识图谱”等六大AI领域全球首创性和先进性的科研成果;商汤科技、元戎启行、未来机器人等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纷纷入驻……“量子谷”、“湾区芯谷”、能源科技、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香港高校项目在这里实现集群发展,逐渐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