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深圳光明

优化营商环境 打造高质量发展“强磁场”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10月11日        版次:A15    栏目:    作者:于木子

     深圳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

  

  文/于木子 图/光宣

  

  近4年来,光明区GDP实现年均增长8.5%,增速位列全市前列,成为深圳增长潜力最足、发展势头最猛的板块之一。

  “光明答卷”如此亮眼,光明区充满魅力、活力和潜力的营商环境功不可没。

  光明区深港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已有25家港澳企业入驻,覆盖智能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行业。该基地在2021年12月还获得广东省粤港澳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认定,是同年度深圳市唯一获得认定的科技载体。

  这正是光明区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推进营商环境持续向好、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作为深圳市最年轻的行政区,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光明科学城加持,立志“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光明区,以优越的地理位置、优质的营商环境、充足的发展空间、强力的政策支持,吸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企业、优质公司纷纷入驻,发展壮大。

  推窗见绿,诗意栖居。自然之美、都市之美、科学之美在光明交相辉映,一座座“科学重器”掩映山水间,一个个科技园区创新涌动,在光明区用心用情经营的营商环境中,共同奏响高质量发展的交响乐。

  

  政策赋能 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区正着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围绕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光明近年先后出台多个综合性政策、专项政策,极大激发了全区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坐落在光明科学城的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首创的“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综合体模式,已被国家发改委列入47条全国推广的深圳经验之一。如今,“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综合体2.0模式迭代升级,正持续推动“中心创新、圈层创业”。这种“沿途下蛋”的模式为光明科学城“加速跑”提供了强大助力。

  企业为什么能扎根光明区?2021年在光明区创立的合成生物企业新锐,今年5月已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两个月后又登上了“大湾区高成长性企业TOP50”榜单的深圳柏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其创始人钟超的话很有代表性:“搞研发,这里能快速形成合力;搞产业转化,这里又能分化出新的突破口,这种高效、快捷的模式,在别的城市不敢想象。”

  目前,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聚集逾30家合成生物企业。正是得益于光明区2021年10月在全国率先发布关于支持合成生物创新链的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4个1000万”激励措施,从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给予全国最高最优政策扶持标准。政策扶持力度之大引发全国性关注,也促进合成生物在光明集聚发展。

  过去3年,国内新成立合成生物企业超过一半落户深圳,有近70%集聚在光明区。截至目前,光明区有合成生物企业37家,总估值达166亿元,总产值21.75亿元。

  

  精准发力 光明科学城“磁吸效应”持续增强

  

  光明区是全市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2018年成立行政区以来,光明区规上工业增加值从483亿元增加到804亿元,年均增速达9.5%,高于全市年均增速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700亿元,占GDP比重达54.6%。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从847家增加至173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987家增加到1703家,“专精特新”企业达到362家。

  光明科学城是光明区的一张闪亮名片。自建设以来,它以“加速度”姿态,超常规完成项目土地整备、清拆、启动区开工,以及科研院所、大科学装置签约进驻,创下多项“深圳之最”。如今,99平方公里的光明科学城,集中布局了23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呈“9+10+2+2”布局,即9个大科学装置、10个前沿交叉研究平台、2个广东省实验室、2所研究型高校。

  光明区以科学赋能产业,科研重器相继落成,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框架初显。光明区重点发展“8+5”产业集群,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便是其中之一。今年8月,光明区再度全国首创,印发《深圳市光明区关于支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进一步促进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领域相关企业、科研机构、产业平台、赛事峰会等全要素集聚光明,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光明科学城首个取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鹏城云脑Ⅲ,将建设成为兼顾通用计算和人工智能计算的超级算力平台,已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关规划。目前项目正抓紧推进,力争年底动工建设。

  

  动能蓬勃 为优化营商环境“保驾护航”

  

  营商环境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场主体发展壮大的培育之土。

  优化营商环境要筑牢法治基石。光明区坚持以企业法律服务需求为效果导向、满意导向,将法律服务行业优势转化为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实践。今年4月,光明区知识产权巡回法庭、光明科学城检察官工作室、光明科学城知识产权仲裁工作站及广东安证计算机司法鉴定所光明服务中心集中揭牌,全面开启知识产权综合司法保护“光明模式”。

  今年9月,光明区政府和国家开发银行深圳市分行设立光明科学城科技金融专项资金计划,资金总规模100亿元,打造政银合作和科技金融创新的“新样板”。经估算,100亿元专项贷款预计可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500家、大型科技企业15家,撬动商业性金融200亿元。

  光明区出台《光明区招商引资项目引荐机构奖励办法》,并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到转化基地首创“经纪人”特色服务,打通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最后一公里”,这些成了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光明区在企业服务、招商引资、商事制度等方面持续深化改革,释放市场活力。

  

  筑巢引凤 营造一流人才环境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保持实体经济发展后劲的基础。人才集聚也是一个地区优良营商环境的体现。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引进人才不是“一锤子”买卖,优化配套设施是关键。近年来,光明区在教育、医疗、住房、环境、文体等民生领域发力,进一步提升人才服务保障力度和广度,增强人才获得感与幸福感,从“政策引才”向“环境、文化聚才”转变。

  为打造人才高地,光明区编制光明科学城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目录,打造“规划+计划+办法”人才政策体系,全区高层次人才数量翻倍。数据显示,光明科学城陆续进驻创新团队150余支,院士团队20余支,高水平科研人员超3000人。

  人才安居高地正在光明区崛起。截至2022年9月,今年光明区向科学城重点人才供应人才住房2493套,发放新引进人才租房补贴8114万元,同时积极发挥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全年资助项目1514个,拨付资金2.4亿元。

  2022年5月,在2022年人才服务提升行动工作部署会议上,光明区梳理出人才关心关注的10个方面累计22个服务项目,策划“百名院士进光明”等重大人才活动,形成人才“住房无忧”“教育无忧”“生活无忧”等一批次事项清单,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创新人才宜居宜业的“梦家园”。

  道固远,笃行可至;事虽巨,坚为必成。未来,光明区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改革迈向纵深,加快打造与世界一流科学城更加适配的营商环境,让更多优秀企业在光明安心经营、扎根发展、做强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