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羊城晚报部分相关报道版面 |
|
|
惠州打造更多群众家门口的“文化客厅” 受访者供图 |
策划/统筹 马勇 陈骁鹏 文/李海婵 惠州,一座具有5000年文明史和14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地理位置独特,东扼粤东咽喉,北控粤、赣要冲,水、陆拱卫广州,素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山水兼备,流经惠州的东江,源远流长,滋衍万物;分处于东江两岸的西湖与罗浮,钟灵毓秀。历代名人在此写下无数诗文,苏轼寓惠两年七个月,留有580多篇(首、幅)佳作,一度“规作终老计”。 这座让苏东坡念念不忘的城市,千年文化回响荡漾。在惠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惠州市委书记刘吉提出了文化建设的目标——焕发岭东名郡时尚魅力。《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打响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名城品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焕发新光彩,文化强市建设取得新突破。 底蕴深厚 文化脉络延续千年 自隋开皇十年(590年)隋文帝设立循州后,惠州一直是东江流域的重要城市。 “惠州保留着一条很清晰的千年文脉!”惠州市岭东文史研究所副所长、惠州文史学者何志成介绍,在先秦时期,缚娄古国的先民们就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东江文明。秦汉之际,始皇平定岭南,赵佗建南越国,移民实边,和辑百越;及至两晋,佛道二教接踵而入。外来文化渐次在东江流域传播,与本土文化碰撞交融。惠州城市的雄武气魄,为近代中国孕育出廖仲恺、邓演达、叶挺等一批民主志士和革命家。 如今,文化融入了惠州人的日常生活。早晨到滨江公园打打太极,晚上到文化艺术中心看看演出,周末再带孩子逛逛科技馆、博物馆……这是不少市民的周末日常。在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成后,博罗观背村的村民闲时不再只是打牌,在书吧看书成为一道风景线。 这是惠州文化建设成效的缩影,也是民生事业取得全面发展的典型案例。过去五年,惠州5个县区通过省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市。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莫家拳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优秀文艺作品及人才获省级以上奖项170余项。高分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第五次复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博罗县、龙门县荣获全国县级文明城市称号,博罗跻身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和全国文明实践先行试验区…… 未来可期 文化强市扎实推进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梳理近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可以发现文化领域“含量”逐年提高,内容和篇幅增加不少。 今年,文化更是首次被纳入民生范围,将开展惠民之州品牌提升工程,推动文化旅游体育繁荣发展。具体而言,实施公共文体设施效能提升行动,规划建设一批各具特色、集文旅体融合服务的“惠享文化空间”;推出一批网红创意景观和场所,活化提升利用西湖景区建筑设施,打造更多群众家门口的“文化客厅”;推动慈云图书馆、市文化馆提档升级;鼓励支持本土文艺创作,继续办好系列普惠型群众文体活动;增设城乡公共空间体育设施,新增惠民球场100个,谋划建设体育主题公园,构建城市15分钟健身圈,着力打造“身边的运动场”……诸多文化惠民的“利好”消息,引来市民纷纷点赞。“家门口就是‘书吧’,真是太方便了!”惠州市民邱林说,全民阅读时代,尤其是青少年对课外阅读需求较大,加强文化空间建设,能极大地方便老百姓就近借书阅读。 重视文化的背后,彰显出“岭东名郡”的文化自信。惠州提出,要焕发岭东名郡时尚魅力。惠州学院原副校长、教授杨小清解读道:“‘焕发’二字是光彩四射振作之意。岭东名郡是惠州历史地位的象征。惠州要焕发现代城市的时尚魅力,体现出城市自身文化自信的累积支撑。” 未来,惠州在文化建设方面又有什么规划?《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打响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名城品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焕发新光彩,文化强市建设取得新突破。 规划纲要一出,专家学者们热议不断,积极建言献策。青年学者曹杰认为,要进一步擦亮惠州的文化品牌,就不应该仅仅是重复大家所熟知的内容,而是要推陈出新,赋予城市更丰富、更深厚、更广泛的文化特质,走出旧有的束缚,不断拓展外延,走出城市,深耕乡土,打破认知局限,延伸岭东名郡的文化内涵。历经千年的岭东名郡,更应该老树开新花,用现代化的角度,进行文化解读,强化主干的同时丰富枝叶。 打造独具魅力的文化强市,需要发掘好历史遗存的价值。惠州市民协副主席刘汉新表示,惠州老城区仍有许多具有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的古建旧址尚待挖掘,目前主要是民间力量奔走呼吁保护,效果有限,建议古建筑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应并行推动,要在使用中保护,在留住古建筑特色外观的“形”和文化内涵的“魂”的同时,赋予古建筑新时代的功能。“要平衡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和城市更新发展,需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推动。”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刘长博士表示,发挥文物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最重要是要活化利用,目前文旅融合发展是大趋势,也是各地开展文物工作、保护文物资源的重要手段。 工业强市 奋力竞逐一流之城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动力,也在一定程度反映出城市发展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惠州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蓄势聚力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GDP由2012年的2368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4977.3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额从1208.7亿元增长到2972.4亿;研发经费支出从占GDP的2%提高到3.1%…… 大亚湾畔,埃克森美孚广东惠州乙烯项目、恒力石化(惠州)PTA项目加紧施工,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提速,形成年产能2200万吨炼油、220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规模,行业总产值2837亿元,两年年均增长10.9%。 在大亚湾畔70公里之外,仲恺高新区涌现出TCL、德赛、华阳、亿纬锂能等一大批耳熟能详的龙头企业。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扩规提质,形成5G及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电池等主导产业,11家企业上榜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100强,行业总产值4591亿元,世界水平数字产业基地正加速建设。 惠州电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两大支柱产业发展之迅猛,超乎想象。十年前,惠州的电子产品还有部分在做代工,在产业链低端拿着微薄的利润。近年来,惠州全力打造“2+1”现代产业集群,加快电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建设,支撑起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当前,惠州正阔步迈向新型工业强市,提出今后五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6万亿元,工业投资五年逾6500亿元,建成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联动打造世界水平数字产业基地,两大产业集群竞争力走在全国第一方阵前列、跻身世界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