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创新模式 打造品牌

韶关市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改革攻坚成效显著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11月24日        版次:A06    栏目:    作者:张文、刘晟、梁杰灵

     淋头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多彩童年·传承非遗活动

  

  文/羊城晚报记者 张文 通讯员 刘晟 梁杰灵

  图/韶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提供

  

  韶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紧盯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重点难点堵点问题,持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供给侧改革,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在今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2020年度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评价结果》中,韶关市位列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第一、全省第七。

  

  探索创新,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韶关市文广旅体局今年在全市推广“深化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改革,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高效融合”和“深化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改革,推动公共文化与全域旅游深度融合”的公共文化服务“两改两融”模式,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得到有效提升。

  今年韶关市建成6个公共文化服务“两改两融”示范点,各级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共同策划、组织开展文艺演出129场、阅读推广202场、展览展示61场、讲座281场、广场舞活动363场、文艺培训169场。

  韶关市11个公共图书馆建设分馆100个、服务点363个,11个公共文化馆建设分馆97个、服务点457个,疏通了服务基层的“毛细血管”,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业,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拓宽渠道,丰富群众文化“菜篮子”

  

  韶关市文广旅体局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从注重“精准”供给、强化“大众化”供给和探索“数字化”供给等方面加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断丰富群众文化“菜篮子”。

  通过“群众点单、政府买单”的方式,韶关市在市图书馆开展“你悦读·我采购”活动。这项活动打破了传统借阅模式,实现了传统的“采、藏、借”业务流程向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的“借、采、藏”模式的转变。

  韶关市设法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更多群众,今年在风度书房开展35场“风采学堂”和30场“风度沙龙”活动,文化馆开办语言艺术、美术等26个特色培训班,开展优秀戏曲进农村活动380场、高雅艺术进基层活动12场,举办全国“村晚”示范展示仁化河富村专场等系列活动。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韶关市将12345平台数据由大数据中心韶关分节点数据库接入智慧旅游示范应用场景,开发“一机游韶关”智慧旅游平台,为群众提供丰富的线上公共文旅服务。依托公共文化数字化平台组织线上看大戏、线上公益培训等活动,深受群众喜爱。

  

  盘活资源,持续推动文化阵地提档升级

  

  韶关市文广旅体局持续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全力保障群众文化权益,全市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室内面积1638.93平方米,超过了省文化和旅游厅要求到2025年底不少于1306平方米的要求。

  建好基层文化阵地方面,韶关市扎实推进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增效工作,初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体系,同时全面提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水平,目前韶关全市已有612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提质增效达标。

  活化历史文化资源方面,韶关市深入挖掘华南教育历史文化内涵,近年来投入3亿多元建成定友图书馆、中师剧场、怀士堂等50多个项目并举办一系列活动,累计吸引游客35万多人次,华南研学基地已成为广大师生和游客缅怀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热点场所。

  

  固强补弱,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图书馆”

  

  结合韶关本土文化,韶关市文广旅体局创新扩展城乡公共文化新空间,因地制宜建设83间风度书房,实现了中心镇全覆盖,并逐步向县(市)、镇(街)、厂矿、企业延伸,使之成为“群众家门口的图书馆”,入选第三批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韶关市积极探索多元合作共建模式,今年在酒店、民宿内嵌入建设了2间风度书房、9间风度书吧,共同建设、运营、管理风度书房,打造集图书借还和文旅宣传于一体的新型阅读空间。按照“一馆一风格”“一馆一特色”的思路,让当地充分融入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元素,如韶州公园分馆融入兰花元素以展示韶关兰花文化,让每间风度书房都有鲜明的设计主题。

  在读者使用借书证、身份证、微信二维码入馆、人脸识别借阅等基础上,韶关城区风度书房还加装智能体温测试仪,读者刷脸入门的同时检测体温,确保入馆读者体温正常。韶关市今年还选取熏风路分馆、韶州公园分馆等5间风度书房作为试点,探索运营管理新模式,引入市场主体进驻,增加图书、文创售卖、轻饮食等功能,让书房既有“风度”、更有“温度”,增强读者体验感和互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