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高水平谋划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加快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12月12日        版次:A02    栏目:聚焦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粤港澳大湾区篇    作者:谭铮

  羊城晚报记者 谭铮

  

  10月下旬,深圳市财政局对外通报表示,深圳计划于近期赴香港发行不超过50亿元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用于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并将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同月,广州南沙国际物流中心冷链项目启用。作为目前全国最大的单体冷库,进口冷链货物在此办结通关手续后,通过高速公路向外辐射,1小时可达粤港澳大湾区各市、24小时内可达全国各地……

  2017年7月1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见证下,《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粤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签署,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启动。五年过去,从基础设施“硬联通”到体制机制“软联通”,一个个鲜活而生动的案例,在这片热土绽放出新的色彩。

  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强调,要突出深化粤港澳合作,高水平谋划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把规划抓在手上,把项目落在地上,把未来融在路上,把百姓记在心上,统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等重大战略落地落实,携手港澳加快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新征程上,广东稳扎稳打,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向着世界级湾区的目标迈进。

  

  纲举目张

  高水平谋划推进新阶段大湾区建设

  

  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广东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广东所能”,携手港澳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随着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等重大战略落地,在《规划纲要》这一“大纲”的引领之下,越来越多的具体措施与项目随之落地。《规划纲要》实施三年以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创新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新体制,制定12类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路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统筹“物理扩区”和“政策扩区”;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功能日益完善。

  《规划纲要》指出,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际一流湾区和高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三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内城市坚持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并举,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标志性工程的开通,“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积极推进;“湾区通”工程深入实施,粤港澳大湾区聚焦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过去五年,我们按照中央的部署,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规划纲要》提出的阶段性的目标,我们已经如期达到。”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基本框架已经搭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进入高水平谋划推进的新阶段。

  根据《规划纲要》制定的目标,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要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毛艳华谈到,纲举目张,唯有高水平谋划推动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抓好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缜密布局,全面铺开,方能达到目标。

  

  融在未来

  粤港澳三地协同发展服务国家大局

  

  “融合”二字,蓝图规划伊始,就已是主题之一。“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之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开世界未有之先例。毛艳华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积极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这也是制度差异带来的改革红利。

  2021年9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相继出台,这两份方案的出台从体制机制衔接、要素便捷流动这两个最基础最关键的领域切入进行自我革命,提出了破解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难题的多项务实举措。

  毛艳华说,随着一系列制度安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粤港澳三地全方位深化合作,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效便捷流动,“制度之异”正不断转化为“制度之利”。

  香港正在谋划建设的北部都会区,把香港新界西北部过往被视为郊区及边境的地带,构建成“南金融、北创科”和“双城三圈”的香港空间发展新格局。澳门也提出坚持不懈地采取“1+4”适度多元发展策略,优化产业结构。广东当前亦着力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带动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协同发展、聚势腾飞。

  粤港澳三地协同发展,通过日益紧密的产业链、创新链,汇聚起强大的融合发展势能,推动“一国两制”的实践创新,在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好发挥大湾区的支撑与服务功能。

  潮起踏浪,扬帆起航。香港已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正处在由治及兴的关键时期,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加快推进,广东肩负起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路径,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开启新篇章。

  

  声音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

  打造世界级湾区,需要善用差异化互补性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成为世界级湾区,三地之间经济社会制度的差异化,正是它的优势所在,也是它区别于世界其他湾区的特点。”毛艳华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平台。广东建设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路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重要抓手与支撑。

  日前召开的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强调,要突出深化粤港澳合作,高水平谋划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把规划抓在手上,把项目落在地上,把未来融在路上,把百姓记在心上,统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等重大战略落地落实,携手港澳加快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毛艳华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也提到,要深刻认识新征程上广东要走在前列,关键是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广东未来的发展,要牢牢抓住‘双区’战略和三个重大平台战略举措,高水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才能够更好地支撑广东高质量发展,并且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离不开有效的规划与项目落实。毛艳华表示,这正是“把规划抓在手上,把项目落在地上”的要义所在。他说:“这一说法非常务实,也充分体现了我们认真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推进大湾区建设。此前国家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以及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等重大战略落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引。但要实现当中的目标任务,就需要抓规划落实,有具体项目落地。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五年实践来看,实际上则是目标导向,围绕实现目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围绕终极目标任务来抓落实,根据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就是要细化每一项任务的时间表、路线图,逐项解决。”

  毛艳华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探索现代化的广东路径,需要实实在在把经济发展好,把科技创新抓实抓牢。“这都需要一个个项目支撑,这就是省委全会提到的,把项目落在地上。通过项目落地,为大湾区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支撑。没有项目落地,就是把规划悬在楼阁之上。”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成为世界级湾区这一目标,毛艳华在采访中也将其与世界其他湾区进行了简要对比。他指出,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上其他湾区一样,在金融、科创、宜居宜业等方面具备优势和基础,“但我们要看到,粤港澳大湾区具备世界其他湾区所没有的制度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一国两制’的新实践。”他说,“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国家内部,不同的制度、不同市场体系条件下的一个跨区域的湾区,这种差异化恰恰是它的优势所在,也给予它不同于其他湾区的辨识度。”

  毛艳华表示,在“一国两制”制度优势的背景下,港澳地区与国际市场规则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则是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规则的融合区域,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恰恰体现了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区域重大战略探索。“它是两种市场体系的最佳交汇地。这是非常重要的优势所在,会成为国内与国际规则体系对接的地方,也会是国内国际高端要素的集聚地、配置区。”

  毛艳华还留意到,省委全会在提及粤港澳大湾区时,提到了“要把百姓记在心上”。他认为,这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相契合。“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归根到底是要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居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