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中国新增两项“世界记忆”

目前已有14项档案文献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12月16日        版次:A10    栏目:    作者:周欣怡

     侨批档案 图/视觉中国

     清代澳门地方衙门档案(资料图片)

     1897年大生纱厂在上海经营活动收支账(部分,资料图片)

  

  □羊城晚报记者 周欣怡

  

  刚刚结束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传来好消息:由国家档案局选送的“贵州省水书文献”和“南通大生档案”两项档案文献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有14项档案文献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其中,有1项档案文献来自广东、3项来自澳门,这充分彰显出粤港澳大湾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来自澳门的“澳门功德林寺档案和手稿”系列文献还在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申报结果将于2023年公布。

  另外,我国已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档案文献则有13项。

  什么是“世界记忆”?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回事吗?什么样的档案文献才可以成为“世界记忆”?我们一一来说明。

  

  世界记忆=历史文化遗产?

  

  世界记忆项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大遗产项目(世界遗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世界记忆项目)之一。

  该项目于1992年发起,旨在唤起人们对世界范围内濒危、散失或正在遭受厄运的文献遗产的关注。它致力于保护人类共同的、被记录下来的记忆遗产,并促进世界对这种记忆遗产的获取和认知。其所指的文献遗产,不仅包括纸莎草纸、羊皮纸、棕榈树叶、木片、石片、纸张等传统载体,还包括录音、电视电影作品和数字媒体等新型媒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希望通过建立《世界记忆名录》、授予标识等方式,向人们宣传这些存于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中的珍贵文献遗产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国际合作,使用最佳技术手段,对这些文献遗产实现有效保管和抢救,进而促进文献遗产的广泛应用。

  同时,世界记忆项目还鼓励建立地区和国家名录。

  2008年,世界记忆项目亚太地区委员会建立的《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便是其中之一。地区和国家名录在重要性上并不次于《世界记忆名录》,是一种保护地区和国家文献遗产的手段,因为并不是所有文献遗产都具有世界意义。而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后,该项目便可以再申报《世界记忆名录》。

  

  我国是“世界记忆”项目积极参与国

  

  中国历来是世界记忆项目亚太地区委员会活动的积极参与国。

  目前,我国共有14项档案文献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除了此次新入选的“贵州省水书文献”“南通大生档案”两项档案之外,另外12项分别是:“本草纲目”“黄帝内经”“天主教澳门教区档案文献(16-19世纪)”“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元代西藏官方档案”“赤道南北两总星图”“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样本档案”“孔子世家明清文书档案”“澳门功德林寺档案和手稿(1645-1980)”“清代澳门地方衙门档案(1693—1886)”“四部医典”“南侨机工档案”。

  另外,我国已有13项档文献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它们分别是:“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清代内阁秘本档”“纳西东巴古籍”“清代科举大金榜”“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本草纲目”“黄帝内经”“元代西藏官方档案”“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南京大屠杀档案”“清代澳门地方衙门档案(1693—1886)”“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样本档案”“甲骨文档案”。

  因为《世界记忆名录》的建立要早于《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所以目前两份名单只有部分重合。诸如“甲骨文档案”“南京大屠杀档案”“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清代内阁秘本档”“纳西东巴古籍”“清代科举大金榜”等早已在《世界记忆名录》,却并未录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新入选的“世界记忆”有啥特别?

  

  中国“水书文字”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几种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之一。本次入选项目之一就是水书文字记载的“水书文献”。

  水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黔桂交界的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他们有本民族的语言和传统文字,叫“水语”。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侗台)语支,水族古文字体系保留着图画文字、象形文字、抽象文字兼容的特色。水书则是水族古文字及其著编典籍的汉译通称。水书典籍是水族民间知识、信仰文化杂糅的巨著,被誉为水族的“易经”“百科全书”。相关的“水书文献”正是水族人用本民族的象形文字和图画符号记录,用水族语言、歌诀释读,由专职的“水书先生”掌握和应用的原始信仰典籍。其中,蕴含丰富而古老的文化信息,对于研究人类早期文明的起源与形态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近20年来,随着“水书文献”的发掘整理,其珍贵价值受到海内外专家的高度关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对“水书文献”进行了抢救性征集、整理、保护和传承利用,积极推进“水书文献”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颁布实施了《黔南州水书文化保护条例》。目前,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档案馆拥有馆藏“水书文献”典籍原件17914卷(件)和音像档案20件,其中79册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贵州省水书文献”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填补了贵州省在《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中的空白。

  另一项新入选的“南通大生档案”,则来自江苏省南通市档案馆,是该馆镇馆之宝,主要内容是“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1896-1907)”。

  清末状元、企业家张謇1895年创建的大生纱厂是中国及东亚棉纺业萌芽期的龙头企业。纱厂的成功创办与运营,是中国传统经济管理智慧与世界先进技术、企业组织形式相结合的硕果。张謇具有较强的档案意识,在筹建之初就明确企业的档案管理部门和负责人,积累了大量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档案。其中,大生纱厂1897年发行的股票是中国近代企业最早的股票之一。

  目前,保存在南通市档案馆的大生档案有近万卷之多。这也要归功于江苏省南通市几代档案工作者作出的杰出贡献。

  

  链接

  来自大湾区的“世界记忆”

  

  广东侨批档案也是“世界记忆”

  

  2012年5月,福建侨批和广东侨批组成的“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2013年6月,“侨批档案”便被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侨批”是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和领取包裹的凭证,是一种信、汇合一的载体。潮汕方言中将“信”称之为“批”,令“侨批”二字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广为人知,五邑地区则把这种侨汇和书信的结合体称为“银信”。这是华侨华人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独特文化。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70年代,侨批历经150多年历史。如华侨寄回家的第一封信往往是“平安批”,意在给家人报声平安,同时会附上一点钱,代表着揾工(找工作)顺利、不忘使命;而故土亲人亦会寄出回信,叫“回批”。“平安批”与“回批”一起,便构成一条完整的亲情链。随着出洋人数增多,待寄故土的侨批数量也在增加,这又促成了肩负着“跨境邮政”功能的侨批局的诞生。

  “侨批是海内外华侨华人社会的百科全书,里面包括了社会史、经济史、华侨史、文化史、国际关系史等内容。”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原理事长王炜中说,侨批涉及的内容大到国家、小到家庭,是可贵的研究资料。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具有不可替代性、原始性、唯一性。

  据统计,目前中国侨批存量最多的是广东和福建两省,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超过16万件。其中,广东侨批银信约15万件,主要分布在潮汕、五邑和梅州客家地区,潮汕侨批数量约12万件。

  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侨批文物馆)名誉馆长林庆熙认为,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文明的载体。接下来会通过盘活馆藏文物,让侨批文物成为华侨文化、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让海外游子记得住乡愁,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

  

  澳门成立全球首个世界记忆学术中心

  

  三项来自澳门的入选项目分别是“天主教澳门教区档案文献(16-19世纪)”“澳门功德林寺档案和手稿(1645-1980)”“清代澳门地方衙门档案(1693—1886)”。

  其中“天主教澳门教区档案文献”,是指保存于天主教澳门教区各个堂区教堂及学校的文献群;“澳门功德林寺档案和手稿”系列文献,包括了从清中期至民国初年的古籍约两千种,合共6000余册。其中,以佛教文献的经、律、论为主,兼具文化艺术、商学、哲学等内容。载体形式包括贝叶、线装纸本、手抄本等,还有大量名人书画作品;“清代澳门地方衙门档案”则反映了当时澳门的社会状况、人民生活、城市建设和商业贸易状况,是研究清代澳门地区的重要历史记录,2017年已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11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全球首个世界记忆学术中心——“澳门世界记忆学术中心”成立,由澳门城市大学与澳门文献信息学会组织筹划。该中心设于澳门城市大学图书馆内,旨在推动澳门文献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组织以文献档案研究及教育为目的的学术活动,并搭建本地及邻近地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联系的桥梁。之后,北京、福建、苏州也先后成立世界记忆学术中心,进一步助力文献遗产价值的再挖掘及保护、研究和利用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