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英式自耕”带来的心灵疗愈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12月28日        版次:A11    栏目:    作者:陈雁茵

  □陈雁茵

  

  今年二月,英国政府宣布“与新冠病毒共存”,解除所有疫情防控措施。那些封控的日子如今已逐渐被大部分英国人所淡忘。

  我的丈夫是土生土长的英国人。我在英国生活、工作的这段日子里,对英国人显现出的巨大心理复原能力留下了深刻印象。

  

  疫情之下

  无人能逃过心理冲击

  

  英国在2020年和2021年间实施过三次全国范围的封控。不难想象,禁足对酷爱户外活动的英国人造成的心理冲击会有多大——那些崇尚自由的英国人,宁可染疾也不愿被禁锢。

  病毒不会打垮所有人的身体,但无人能从疫情造成的心理冲击中遁逃。根据英国政府公布的“疫情期心理健康监测”数据显示,疫情期间,英国人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疫情前,而且心理健康水平在每次封控期间的下降幅度都较大,每次解封便会上升。封控期,各种不良情绪以及严重心理问题在当地的成人和青少年群体都显著上升。英国政府对此十分重视,除了加强医疗系统中的心理治疗服务,还拨出1000多万英镑资助社会上的心理援助机构。

  然而,人类的心灵与身体一样,具有强大的反弹力和自愈能力。一个社会渡过难关和从困境中复原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社会成员的心理反弹力和心理韧性的强弱。大多数人在受到心理冲击或创伤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调适,均能逐步恢复心理平衡及正常社会功能。部分无法恢复正常功能的人就需要接受外界心理干预,例如心理咨询和治疗。专业心理治疗和援助在这样一个艰难时期尤显重要。通过宣传和引导来帮助社会成员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是最有效和简捷的方法。

  我发现,在封控期间,不少英国人都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心理疗法,不仅平稳度过了心理危机,还较快地进入了迎接新挑战的心理状态。他们调适心理的方式多样,而自耕是被广泛使用的一种。

  

  禁足期间

  42%的英国人在“花园农耕”

  

  英国人在封控期间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42%的英国人在禁足期间会进行花园农耕。

  自耕曾是英国人的一大骄傲。二战时期,英国农业部发起了一场称为“Dig For Victory(为战争胜利而耕作)”的运动。从1939年起短短三年间,英国民众就开辟了170万片自留地,而家庭自耕园就达到500万个。这场运动不仅帮助英国人解决战时的粮食短缺,也使花园农耕成了英国人的“民族嗜好”。

  相对于其他方式的心理调适,自耕在疫情期间还有一种更为特殊的意义。在这场疫情中,不仅是病毒给人类带来威胁,疫情初期的食品和生活必需品短缺,也使原本过着安稳、富足生活的英国人产生了忧虑。生存和繁衍是生物的本能,包括对死亡的恐惧也是人类进化的结果,是出于对生存的需要。这种焦虑属于正常的心理机制。这场疫情使很多英国人开始反思:过度紧张繁忙的生活让人们丧失了许多生存的技能;健康的家庭菜肴被各种快餐和外卖食品所代替;不少中青代对烹饪一无所知;五花八门的零嘴儿败坏了人们的胃口并引致各种健康问题;当一个国家过分依赖进口粮食,就会备受掣肘,难于掌控自身命运……

  当生存威胁持续存在,心理咨询师的“花言巧语”是不可能打发掉人对生存的忧虑和对死亡的焦虑的。显然,增强对生存的希望和信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疗愈焦虑症的效果。正是这些焦虑和反思让自耕再度在英国成为热潮。

  

  我家的“自耕”经验:

  自信心倍增

  

  我们家也是英国自耕大军中的一员。我的丈夫跟众多英国人一样醉心于园艺和自耕。

  我们当年购房时选择了带有700多平方米花园的物业,就是想以此通向他的田园梦。我们一迁入新居,他就迫不及待地栽种下十多种果树,买来鸡、鸭、鹅和珍珠鸡饲养。各色花草和蔬菜更不在话下。他把园子打理得井井有条,可与小型农场媲美。

  可是这种农耕生活并不长久,丈夫的生意拓展使其工作越来越繁忙。他分身乏术,最后把园子交托给我打理。可是,我也是个经常忙得找不到北的人,后果可想而知——不多时,我就把家禽送走了;至于园子,我在夏季和秋季会三日打鱼两日晒网地打理一下;到了又湿又冷的冬春二季,畏寒的我便完全失去了户外活动的动力。待和风暖阳再度造访时,原本井然有序的花园已变成了一个原始丛林。

  “封控令”颁布后,我们首先想到就是要光复这个“小农场”。我们带上两个娃儿,开始“开荒”。

  丈夫是个业余摩托赛车手,每年夏季都频繁参加赛事。但疫情恶化,英国政府停办了所有体育赛事。丈夫无法参赛,一身的能量无处使,便在园中大动干戈。身为一个完美主义的种地者,他不满意园土带有大量石子,誓要把菜地的表层土全部挖出60多公分来,用筛子筛一遍。他似乎十分享受这种体力上的折腾。以至于我调侃道:“你不能去比赛,这么做是不想辜负那一身的肌肉吧?”也被他白了我一眼,说:“要不就不做,要做就尽力做好!”

  我只好任他挖个够。估计他这样挖下去会耽误了播种季节,我还准备了大大小小各种容器育种。

  结果,筛了十几大桶土的丈夫终于感到了工作量的巨大,最后还是花费近400英镑买来电动筛土机,改走了“农业自动化”之路。而我虽然没有那种与生俱来对农耕的兴趣,却在这特殊时期,也对耕种产生了无比的热情。当身体上的疲劳与酸痛换来了心灵上的无比强大以及精神的解脱,我感到自己已不是一个只会舞文弄墨的书生,我也能凭借着一双手为生存而战。这种掌控命运的感觉,让我自信心倍增,恐惧与焦虑也随之烟消云散。

  我发现,在疫情肆虐的世界里,作为个体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加强生存技能而建构起强大的自信。

  

  不能粮食自足

  却带来“新生希望”

  

  当然,绝大多数英国人的自耕都不能带来粮食自给自足,却能成为他们的心灵安慰剂。其实很多英国人都认识到,强大的免疫力是抵御病毒的根本,饮食健康是提高人体免疫力的重要途径。可是繁忙的工作使他们无法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疫情期间的自耕却一方面令他们感受到自给部分食物的能力,增强了对生活的信心,无公害无污染的蔬果也让家庭烹饪大大减少了各种不健康食品;另一方面,种植是在培育新生命,也不知不觉带来“新生希望”的心理暗示,从而达到改善情绪的目的;再者,禁足的日子令人们感觉到孤独和压抑,很多人不知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处理过剩的时间,耕种可占据我们大量的时间,转移或发泄各种负面情绪,同时还能锻炼身体。

  那段时间,天气好的时候,我每天至少在园中劳作四小时,其余时间用于陪伴孩子、做家务和工作,根本没有留给忧思和焦虑任何时间去侵蚀我的灵魂。禁足的几个月,我们的生活中减少了许多为完成各种工作任务而产生的焦躁,多了料理饮食、调养身体的时间。几个月下来,除了暑期无法远游度假留下了一些小遗憾,生活上并没有多少缺失。反而经过休养生息,咱一家四口的精神状态甚佳。

  虽然不是所有英国人都拥有大花园,但不少英国人都会尝试在小院子或室内培育蔬果。何况,在英国还可以租自留地。疫情期间,BBC还呼吁重启开放荒废土地给民众自耕自足的政策。

  放缓的脚步其实可以在我们的头脑中拓展出更多思考的空间。在这种身心双向得到调整的操作下,我们在病毒面前似乎也不会再感到弱小无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