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中德建交五十载,双边贸易规模增长近千倍

粤德经贸繁荣发展 创新育才逐梦世界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12月28日        版次:A03    栏目:粤发荟·德国    作者:邹丽珍、谭铮

     马廷坤 受访者供图

     曼丽博士 受访者供图

     冯为远 梁喻 摄

     中德西门子技术国际学院外教为学生授课 受访者供图

  

  羊城晚报

  广东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联合出品

  

  2022年11月4日,德国联邦总理朔尔茨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此次访问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欧洲国家领导人首次访华,也是朔尔茨就任以来首次访问中国。

  今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1972年10月11日,中德双方在北京签署中德建交公报,为两国关系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回望过去的50年,中德务实合作持续深化,双边贸易规模增长近千倍,服务了两国经济社会发展。

  广东既是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据了解,当前德国已成为广东的第六大贸易伙伴。本期《粤友荟》,羊城晚报采访了德国工商大会广州代表处首席代表马廷坤、德国巴伐利亚州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曼丽博士以及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党委书记冯为远,请他们讲述德国与广东在经贸、教育合作方面的故事。

  

  德国工商大会广州代表处首席代表马廷坤:

  为德企在粤发展架起桥梁

  

  “粤港澳大湾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经济活力,吸引了许多德国企业前来投资发展。”谈及近年在粤港澳大湾区推动德中企业交流合作的成果,德国工商大会广州代表处首席代表马廷坤颇为满意。

  德国工商大会是来自德国经济界的非政府公共组织,统筹着德国国内79个地方工商会及全球140多个驻外机构,是全德国300多万家工商企业在全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发言人,其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和台北五个城市分别设立了代表处,以推动德国企业在华以及中国企业在德国的发展。

  多年来,德国工商大会广州代表处与广东省工商界保持密切联系,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粤德商贸往来频繁。对于未来进一步推进合作,马廷坤也非常坚定:“希望继续发挥在华德企与广东经贸合作的桥梁作用,通过与广东各地政府建立常态化的交流沟通机制,不断增强在华德企在粤发展的动力和信心。”

  

  定期交流:增强德企来粤投资发展的信心

  

  1996年,德国工商大会暨德国商业协会在广州的天河北设立,这也是如今德国工商大会广州代表处的前身。多年来,德国工商大会广州代表处作为德国企业在中国华南与西南地区投资发展的推动者,支持着双方经贸合作不断向前。

  马廷坤介绍,目前德国工商大会有200多家会员企业分布在中国华南及西南地区,其中主要集中于广州和深圳。“粤港澳大湾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活跃的市场经济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不少德国企业选择前来落户。”马廷坤说。

  远在欧洲大陆的德企如何了解广东的投资环境?马廷坤介绍,德国工商大会广州代表处定期在广东各地开展交流活动,以加深德国企业对广东的了解。2018年,德国工商大会广州代表处与广东省共同组织中国(广东)-欧洲投资合作交流会暨德国企业走进广东推介会,来自德国等多个国家的900多位嘉宾齐聚深圳,共同寻找重点合作领域和潜在发展商机。2019年,德国工商大会广州代表处在深圳举办首届德中经济峰会,超过400家德国企业及800多位德中嘉宾共同探讨全球商业发展趋势、谋求共赢。

  “我们和广东相关部门也一直保持着紧密联系,共同向德国企业推介广东。”马廷坤介绍,在新冠疫情期间,他所在的德国工商大会广州代表处与广东多地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路演和招商推介活动,将广东各地区优越的投资营商环境、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和产业集群发展目标推介给德国企业,增强德企前往广东投资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未来展望:在生态育才等方面进一步携手

  

  关于未来推进哪些领域的合作,马廷坤有不少计划:“近年来,广东省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打造美丽中国的广东路径,这是双方展开合作的一大契机。”

  “德国工商大会广州代表处希望与在华德企一起,助力广东实现‘双碳’目标。”马廷坤介绍,数十年来,许多德国企业秉持环保理念,不断寻求发展整体解决方案,在开展环保产品生产和建立环保价值链方面经验丰富,并且热衷于将其经验和专长带到全球市场。在中国,德国企业也期待与本地的合作伙伴进一步携手发展。

  对于广东高速发展的数字经济产业,马廷坤同样感兴趣。他分析,广东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新月异,但“成熟技术工人短缺”成为制约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问题。德国的职业教育历史悠久,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稳定劳动力市场和强劲工业竞争力的重要原因。马廷坤希望可以通过合作培养高端技能人才,推动德国企业与广东经贸更紧密地合作交流。“我们希望与在华德企一起,深度推进德中职业教育合作,助力广东省智能制造和数字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

  身处粤港澳大湾区,马廷坤表示,这一区域巨大的发展潜力与机遇是他展开未来计划的重要信心所在。“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在他看来,德国工商大会广州代表处在粤港澳大湾区还将大有可为,“未来,希望继续推进各领域合作,更深入地参与到广东及其所处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

  羊城晚报记者 邹丽珍 谭铮  

  

  德国巴伐利亚州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曼丽博士:

  友好省州默契加深 期待携手共赢未来

  

  广东省与巴伐利亚州分别是中德两个经济重要发展区域,自2004年缔结友好省州关系以来,过去十几年时间里,双方在多个领域合作无间。

  2018年起,曼丽博士到广东担任德国巴伐利亚州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已在粤度过了四年时间。在此期间,她充分感受到巴伐利亚州与广东这一对友好省州的“默契”。曼丽博士表示,广东是巴伐利亚州在中国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广东的发展机遇为双方经贸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产业相似,经贸合作潜力巨大

  

  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连续33年位居全国第一,是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巴伐利亚州同样是德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其地区生产总值占到德国的五分之一。曼丽博士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提到,“两地相似的经济体系、产业结构以及共同的商业利益为双方合作带来更多可能性”。

  巴伐利亚州是德国制造和科技创新中心,宝马、奥迪、西门子等知名德企都位于此。“广东也是中国制造业和科技创新强省,有着许多重要企业。”熟悉广东的曼丽博士说,“值得一提的是,巴伐利亚州与广东两地的中小企业比例都超过90%。”这种相似性,让双方企业能更加容易找到适合的合作伙伴。

  据介绍,截至目前,超过90家来自巴伐利亚州的公司在广东设立了子公司或代表处,包括西门子、瓦克化学、英飞凌半导体、欧司朗照明等。

  不仅巴伐利亚州的企业在广东有了新发展,粤企在巴伐利亚州也找到了一片天地。曼丽博士告诉记者,近年来,越来越多来自广东的企业在巴伐利亚州开设研发机构或代表处,“尤其是智能制造、电动汽车等领域的企业,包括华为、顺丰等”。

  巴伐利亚州与广东的经济往来,是德中两国经贸往来的一部分。据曼丽博士介绍,巴伐利亚州现有超过2000家企业同中国保持经贸交往。据中国驻慕尼黑总领事馆2022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巴伐利亚州的全球第一大贸易伙伴是中国。与此同时,广东在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德国。据海关统计,2021年广东对德进出口贸易额占广东对欧盟贸易总额的比例高达23%。巴伐利亚州和广东这一友好省州,不仅在两地之间,更在两国经贸往来间释放了巨大能量。

  

  联袂发展,深化广阔领域合作

  

  谈到未来的发展,曼丽博士表示,在德国,新能源是备受瞩目的领域,是未来重要的经济发展方向。巴伐利亚州在新能源方面和广东各地交流频密。

  2009年,在广东佛山举行的第三届中德环境论坛上,两国嘉宾就曾共话环保技术与环保产业等议题。2019年,巴伐利亚州副州长兼经济、统筹发展和能源部部长胡伯特·艾万格更是率领代表团来到广州,专门就“能源的未来”组织专家对话。2021年,德国企业西门子能源在深圳成立创新中心,重点研究先进燃气轮机、绿色氢等新能源技术。

  从传统的机械制造、交通运输、汽车零配件,到新兴的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广东与巴伐利亚州一直跟随着时代的步伐紧密合作,为世界开放共赢合作作出表率。

  “我们知道,广东有很多电动汽车企业实力很强,尤其是在电池生产方面。”曼丽博士表示,未来,希望巴伐利亚州和广东推进更多新能源领域的合作。

  除经贸领域外,两地在教育、培训、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也十分密切。曼丽博士提到,双方多所大学、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在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领域开展合作。文化交流方面,每年在广州、深圳等地举办的慕尼黑啤酒节,让中国朋友感受到丰富多彩的德国文化。

  这样深入的文化交流已持续多年。2008年,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杂技团的杂技芭蕾舞剧作品《天鹅湖》在德国演出,让德国友人领略了中国杂技艺术的魅力;同年9月,德国外交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德中同行——走进广东”活动,市民走在位于广州天河体育中心的“德国大道”上,身临其境感受德国关于未来城市的设想,品尝德国啤酒和美食。

  缔结友好省州18年间,巴伐利亚州与广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未来,我们希望与中国的合作伙伴尽可能地加深交流合作。”对两地日后的交往,曼丽博士充满期待。

  羊城晚报记者 邹丽珍 谭铮  

  

  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与德企深度合作:

  引进双元制模式

  技能人才培养辟新天

  

  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在广州,有一所与德国企业联手进行人才培养的技工院校。从世界技能大赛选手训练培养,到“机电工控校企双制示范园”建设;从相关课程开发和认证体系搭建,到创立“中德西门子技术国际学院”等——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与德国企业携手,共同走出一条中国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示范之路。

  日前,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党委书记冯为远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就学院联袂德企探索高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的经验进行了分享。

  

  校企合作育良才

  

  2013年,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与德国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简称“西门子”)展开合作。不到三年时间,双方就共建“机电工控校企双制示范园”“德国库卡工业机器人示范园”两大校企合作园区。

  随着合作顺利开展,2018年,双方又将合作推深至共同办学领域——学院与西门子签订长达10年的合作协议,建立“中德西门子技术国际学院”(以下简称“国际学院”)。

  谈及合作办学特色,冯为远表示:“国际学院最大的亮点是引进了德国双元制的办学模式。”

  据介绍,所谓的“双元”即企业和学校,是一种以企业培养为主、学校培养为辅的人才培养机制,学生一入学即成长在企业的氛围中,一毕业就能到企业进行熟练的业务操作。

  “西门子在德国设有西门子柏林学院,拥有成熟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冯为远说,在合作办学中,它为国际学院提供教学场地布置、实操设备选材等总体规划,从德国邀请老师和专家来学院指导教学,国际学院副院长由一位德国技师专家担任,负责教学管理工作。

  西门子的助力,使学生得以真正受到“企业实操实训”。“过去的教学往往是实验型的,实验验证原理即可,但现在要求学生按照生产实际完成任务。”该国际学院相关负责人陈令平以学生学习电路接通为例介绍道,“以前只要求接通后灯亮一下就行,现在则要求按实际施工图正式串联现场所有灯控。”

  目前正在某公司担任工程师的谢伟俊是该学院2022届毕业生。他说:“通过在国际学院的学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成为了一名具备扎实基础技能、宽阔国际视野的技能人才。”

  

  闯世赛屡创佳绩

  

  世界技能大赛(以下简称“世赛”)是当今世界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职业技能竞赛,被誉为“技能奥林匹克”。2015年,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斩获“2金2铜”的好成绩,为中国实现了世赛金牌“零的突破”。在2022年10月举行的世赛特别赛中,该学院又取得了“2金1银”的佳绩。至此,学院在近10年五届世赛中,累计获得“10金3银4铜1优胜奖”的优异成绩,成为我国参加世赛获得金牌数最多、总成绩最好的参赛单位。

  冯为远介绍,德国合作伙伴也为这一成绩的取得作出了贡献。“我们共同建设了世赛中国集训基地,在技术、设备和训练方式方面,德方都给予了极大支持。”

  据悉,该学院负责世赛选手训练的教练也曾前往德国培训。自2013年开始在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就读的郑玉辉,经过六年备战,2019年在第45届世赛中夺得综合机械自动化项目金牌。郑玉辉说,教练从德国培训归来后,为他提供了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世赛项目精度要求极高,德国的设备和训练很大程度上帮助我高标准地完成了比赛。”

  

  人才涌现输出经验

  

  校企合作双方的共同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高端技术、国际视野的技能人才。

  冯为远在采访中指出,目前,国际学院每年培养学生近百人,“机电工控校企双制示范园”每年为西门子及其客户定向培训高技能人才280名,全校每年进行西门子S7-200、S7-300的认证培训人数达1000多人次,已经成为西门子公司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西门子是学院开展深度合作的第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如今,这个数量已达到16家之多。

  通过合作探索,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在全国技能人才培养领域打开了一片新天地。近年来,全国各地每年有将近300批次、逾3000人的各级单位负责人、师生团体到学院交流学习,除世赛经验外,其中重要的学习内容便是德国双元制办学。

  冯为远介绍,这些成功经验也在广东省人社厅制订《广东省高水平技师学院的评选办法》以及人社部制订《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方案时,作为参考纳入其中。

  羊城晚报记者 邹丽珍 谭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