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赋能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12月30日        版次:A06    栏目: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作者:马倩美

  □马倩美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的回信中强调“希望大家多了解中国、多向世界讲讲你们所看到的中国,多同中国青年交流,同世界各国青年一道,携手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就讲好中国故事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八部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部署为对外传播中国故事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来华留学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国际交流和文明互鉴的重要平台,高校应该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赋能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多措并举助力“他者”视角传播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增进世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认同。

  

  打造来华留学生全方位认知中国的多元路径

  

  一是依托通识教育,增强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的整体认知。首先,坚持立德树人做好顶层设计。秉持“协同联动”的教育理念,多维打造立体化“三全育人”机制;其次,构建符合来华留学生特征的中国国情文化课程体系。优化中国概况类课程、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类课程、社会实践类课程等必修课程教学,培养他们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整体感知;最后,加强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融入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和取向,打造一流的国际教育通识课程,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双融双促的协同效应。

  二是依托日常生活,引导来华留学生既讲好“大故事”又讲好“小故事”。高校应当认真探索如何依托日常生活把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经验等宏大的中国故事,转化为来华留学生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方式,并通过他们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多语种传播乃至实践。与此同时,还应引导留学生多讲述身边的“小故事”。来华留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小故事,往往蕴含着生活中的苦与甜、人性中的善与美,比如通过举办演讲比赛或作文比赛鼓励留学生讲述“我眼中的中国”,这些个性化的中国故事能够以小见大,激发不同国家的人们产生共情和感动,在世界各国起到深入的传播效果。

  三是依托校友资源,赋能来华留学生演绎好中国故事的“当下剧情+未来续集”。培养中国故事的“他者”叙述者,须兼顾当下和长远,讲好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一方面成立来华留学生校友会,构建良好的校友联络机制。及时跟踪毕业生相关信息,完善校友信息库。另一方面定期开展校友活动,持续更新“中国故事”素材。如通过组织校友返校、线上直播、节日校庆日的邮件问候等活动,使校友了解中国和母校的最新发展,使得中国故事常讲常新,讲成一个逻辑通顺且有合理时间脉络的故事集,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比如全网粉丝量达3000多万的知名博主、以色列籍留华毕业生高佑思创办“歪果仁研究协会”,致力于自媒体创作,推出新疆棉花案例、武汉案例等系列短视频,仅在B站上的粉丝量就有403.2万,视频累计播放数达3.9亿次,发挥“头雁效应”激发“雁群活力”,立志于孵化上万个跨文化视频博主,合力打开外国民众了解中国的一扇窗户,向国际社会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注重来华留学生的社会实践与融合教育

  

  一方面,重视社会实践,引导留学生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是当代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应组织留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深入感知中国。如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绿色生态、数字经济等方面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感知改革开放和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的辉煌发展,鼓励其分享所感所想,通过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另一方面,加强人文交流,引导留学生融入本土社会。一是推动趋同化管理,搭建中外青年交流的平台。通过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出台激励措施保障人文交流质量。如中外学生共同参加实习实践和志愿者活动,组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等。

  二是加强不同高校间的交流合作,为中外学生人文交流提供机会。如今年8月,新华社、人民网等多家媒体报道“创享大湾区2022Z世代青年文化创客营”活动,来自20余所高校的30余名中国青年代表携手来自16国的20名来华留学生对大湾区的人文、科技、生态进行沉浸式考察,并以创意视频和青年报告的形式向世界呈现生动的广东故事、大湾区故事、中国故事。

  三是加强社会联动机制,借力外部资源为来华留学生提供演绎中国故事的“大舞台”。如组织留学生参加“第三只眼看中国”国际短视频大赛、“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来华留学生征文与短视频大赛等活动,为留学生提供讲述中国故事的国际化平台。

  

  增强来华留学生的情感共鸣与中国故事讲述能力

  

  一方面,以情动人,引发来华留学生的“与共”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的主旨报告中指出“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文明观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与共”意识是“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表现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的共情能力。培养来华留学生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个双向互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必须把握中西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和情感共鸣点,对接全球共同价值观,讲述有思想、有温度、有质感的中国故事。

  另一方面,以文传声,引导来华留学生采用多元立体的表达方式。高校要在构建有故事价值、跨文化传播价值的传播内容中赋能情感价值,同时要善于发掘解读中国理念的民间大使,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风格表达自我、讲述立体、多元、丰富的中国故事,鼓励留学生以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形式柔性表达中国故事。比如同济大学“熊猫叨叨—国际学生讲中国故事”项目精准打造“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范式,采用实践调研、文化体验与情感交流相结合的模式,通过探访历史古迹、现代企业、革命圣地和新农村等,加强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国情和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体验。他们自发将记录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的两百多篇文章,制作成二十余个语种短视频,投送海内外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向世界传递他们对中国的热爱和情感价值,讲述他们亲历的中国故事。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