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无钱买鸡蛋,餐餐食海胆”……

传统+创意 让非遗联接现代生活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12月31日        版次:A05    栏目:聚焦文博会    作者:李艺戈

     文博会大鹏展区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李艺戈

  

  12月28日,第十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开馆。“非遗”作为文博会上最具传统的文化项目,是各地展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届文博会专门设置了非遗·工艺美术·艺术设计馆,工艺美术展区展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各主要门类产品,博物馆展区展示文化文物资源开发及创意设计优秀产品,以及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果,非遗展区则着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些展览既有河北省级非遗项目邢氏刺绣、贵州苗族刺绣等,还有地市展团的潮州木雕、佛山香云纱、贵州蜡染制作技艺等。展示传统非遗项目、各地非遗文旅等内容,推动非遗活态保护、活态传承。

  

  “非遗”美食传播大鹏文化

  

  深圳大鹏展区内的“让非遗飞起来”展台,以当下最流行的飞盘为创作载体,结合非遗文创大赛获奖者吴颖婷创作的大鹏非遗插画,让18项非物质遗产项目通过产品的再造设计回归当下生活。

  其中挂在墙上的非遗海胆粽技艺飞盘引起了记者的关注。“‘无钱买鸡蛋,餐餐食海胆’这是我们祖辈流传下来的老话,也是表达了我们南澳人与海胆之间的渊源。”大鹏文体局文化科王一表示。

  几片芒叶、一把泡软的糯米、一条上好的五花肉、再加一勺黄澄澄的海胆肉……这种在南澳流传了200年的特殊粽子制作技术逐渐走入大鹏半岛寻常百姓家中。在大鹏展区内,南澳半天云村居民张长妹将海胆粽带到了文博会。据介绍,2004年,张长妹在端午佳节时,制作了很多海胆粽赠送给亲友,亲友品尝后好评不断,甚至提出购买。在此情形下,张长妹开始将海胆粽做成一门“生意”。2005年,张长妹第一次将海胆粽从当地人的家中搬到了市场上,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竟然总共卖了2万多条。

  此后,在张长妹的带动下,许多餐馆也陆续加入到售卖海胆粽的行列中。海胆粽逐渐走出南澳,成为外界了解南澳的一张美食名片。“我希望将来南澳海胆粽不光是我们当地的一个特色,还可以成为我们深圳的特色,未来能在粤港澳大湾区,甚至全国各地去推广。”张长妹表示。

  

  文创IP让非遗文化绽放新活力

  

  记者走进河北展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幅30米刺绣长卷。据了解,该作品是省级非遗项目邢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邢兰芳创作的刺绣版《丝路山水地图》。这幅作品历时一年多创作完成,卷长30米、宽50厘米。图中共包含211个地理坐标,众多古丝路上的重要城市,描绘了从嘉峪关至天方城(今沙特阿拉伯麦加城)的辽阔地域范围。中国的敦煌、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阿富汗的赫拉特、伊朗的伊斯法罕、叙利亚的大马士革等在作品中都有清晰的标注。

  参展本届深圳文博会,是刺绣版《丝路山水地图》首次走出河北,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进行展示。邢兰芳表示,希望更多观众通过她的作品了解河北刺绣,让非遗更好地走向未来。

  此外,在河北展区内,文创产品同样备受关注。记者看到,有众多具有代表性的非遗文创产品,系统展现了河北省非遗丰富的项目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珍贵的价值内涵和精湛的传承技艺。

  其中,廊坊景泰蓝作品《百鸟朝凤春满园》以瓶腹“百鸟朝凤”为主图造型,融入现代纹饰元素,是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创新结合之作。芦苇画《青头潜鸭》以白洋淀青头潜鸭为创作主题,充分展现当地生态保护的显著成效。这些既有实用功能,也兼具时尚属性的文创产品,大大提升了非遗的文化附加值和工艺价值,不仅受到参展者们的青睐,更是给非遗传承和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

  

  历史文化遗存融入现代百姓生活

  

  “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走进文博会贵州展馆,记者看到,贵州集中展示了红色文化、阳明文化、屯堡文化、数字经济、民族文化、生态文化6大特色资源和文旅品牌,充分展现贵州“丰富旅游生态和人文内涵,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而作为推动文化传承的民族文化——非遗工艺,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在本届文博会上,贵州展区为广大市民带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蜡染。

  “我见到蜡染的第一眼,就觉得民族风格特别的强烈,再去了解了一下他们的制作技艺和流程,觉得还蛮神奇的。”市民张女士向记者介绍道。据了解,古老的蜡染工艺在贵州民族地区被保存下来,一直延续着传承。在贵州省的黄平、丹寨、镇宁及其他一些民族地区,兄弟民族妇女都是点制蜡花的能手。且蜡染生产绝大多数工序是手工操作,到目前为止,仍然无法用机械化、自动化来代替。

  本届文博会贵州展览馆用上千件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创新色彩的产品向大家展示了贵州之美,而前来参会的市民朋友们也体验了一次视觉上、味觉上、触觉上的贵州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