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清远:

推动实现广清营商环境一体化有效衔接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1月06日        版次:A02    栏目:擦亮营商环境“广东品牌”    作者:张文、石松

  

  羊城晚报记者 张文  通讯员 石松

  

  2022年12月30日,广清纺织服装产业园项目集中签约集体入驻仪式在清远举行,11家纺织服装产业链龙头企业进行集中签约,投资总规模达337.85亿元。截至2022年底,广清纺织服装产业园进驻企业350家,达成进驻意向企业2470家,每天都有企业现场洽谈、落地搬迁,一个面向世界的现代轻工纺织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

  2012年“广清一体化”概念提出至今,两地不断推动产业、交通和营商环境一体化建设,携手共建“现代轻工纺织产业集群”正是广清一体化建设所取得显著成绩的一道缩影。在日前公布的2022年广东省营商环境评价中,清远跃入第二档,首次与佛山、东莞、珠海等大湾区城市列入同一档次。当前清远正加快推动广州营商环境5.0向清远覆盖,持续激发市场新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对标广州构建全天候、全方位服务体系

  

  清远市抢抓广州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机遇,2022年12月以来,第一时间成立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夜班车”专题会,坚持项目化管理、清单式推进、销号制落实,昼夜跟进广州中大纺织服装商圈产业转移工作,集中全市的力量和资源,打造承接珠三角产业有序转移的主战场、主平台、首选地。

  清远还明确提出,在《清远市承接广州中大纺织商圈产业升级转移优惠政策》基础之上,对于优质项目、龙头企业的进入,将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拟对总部企业落户、中小微企业发展、服装企业转移等明确奖励措施,尽最大诚意、最大努力帮助企业在最短时间落地见效。

  广东省湖北商会服饰时尚产业协会会长梁富斌表示,看到科技城园区内一栋栋建筑拔地而起,硬件设施和基础配套令人印象深刻,“清远正成为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福地,以及众多纺织服装企业投资发展的宝地。”

  事实上,经过多年发展,清远已形成现代农业与食品、先进材料、装备制造、前沿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多个优势产业,产业集群效应不断加强。随着广清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利用好广州“前台”资源和平台,拓宽招商引资渠道,成为清远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抓手之一。

  近年来,广清两地围绕建设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三园一城”,产业发展互动频频、优势互补。清远对标广州营商环境5.0,努力构建“一门受理、一站服务、一网监管”的全天候、全方位服务体系,打造最具发展潜力和最具投资价值区域。

  2022年9月公布的《广清一体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对广清营商环境一体化提出更高要求:加快推动广州营商环境优化政策向清远覆盖,有效拓展“广清通办”业务范围,实现广清两市政务服务无差别有效衔接。

  

  构建营商环境全市“一盘棋”工作机制

  

  清远是接受港澳和珠三角地区经济辐射的最前沿,也是连接珠三角与内地市场的重要经济走廊。随着广清一体化的推进,两市之间每天近80趟列车穿梭,10万人往返,5条高速公路在两地间直达,“广清半小时通行圈”已然实现。

  同时,清远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推进“广州总部+清远基地”“广州研发+清远制造”等产业共建模式,产业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2022年是推进广清营商环境一体化重要的一年,全年清远市营商环境专班推动200多项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措施落地生根。

  压实优化营商环境成为清远市各级党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2022年1月,在原来联席会议制度基础上,清远市修改印发通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1+18+1”的工作机制(1个联席会议制度+18个专责小组+1个工作专班),构建全市“一盘棋”工作机制。

  2021年、2022年,清远市以年度绩效考核为抓手,把全市8个县(市、区)、33个党群系统类单位、42个政府系统类单位、8个产业园区纳入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考核范围,进一步压实优化营商环境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

  清远市学习借鉴广州营商环境4.0改革和广州营商环境5.0改革,2021年和2022年分别印发《清远市2021年加快广清营商环境一体化对标先进责任清单细化表》和《清远市2022年加快广清营商环境一体化责任清单》,通过狠抓“两张清单”落实,实现两市营商环境一体化有效衔接,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目前,清远市本级应上网办理政务事项99%实现网上办理,广清跨城通办事项增至66项。

  清远市还充分调动“东西南北”力量广泛参与广清营商环境一体化,以市政府名义聘请50名社会各界人士代表,督促各部门、单位自觉履职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策划“广清营商环境一体化系列访谈直播”新媒体栏目,将反映问题形成清单推动解决;组建优化营商环境宣讲团,赴社区、工业园、乡镇等宣讲优化营商环境有关政策,形成“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都是营商环境、处处都是营商环境”的工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