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从田园诗到生态诗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1月15日        版次:A06    栏目:洞见    作者:林岗

     清远风光 图/视觉中国

  

  □林岗

  

  由历史的冤家到清远文坛的双璧

  

  清远市的诗歌活动做得有声有色,诗人的踊跃参与度和活跃度均是有目共睹。难能可贵的是在清远,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对诗冤家——新诗与旧诗,握手言欢,其乐融融,共同聚焦生态题材与主题的创作。

  新诗与旧诗由历史的冤家而成当代清远文坛的双璧。这现象放眼全国各地诗坛都是不多见的。新诗的生态诗以诗人华海为代表,把现代环境保护和生态均衡理念融入诗行,为当代新诗发展拓开新路,已经自具理路,自成风格。但旧诗的生态诗又是怎样的,这种现代理念与旧诗形式的融合能做到新诗那样得心应手吗?我以前没有关注,也没有概念。清远评协主席李代权兄给我发来他们最近举办旧诗活动的实绩:与《清远日报》联袂,每日一首以生态为主题的诗,配图发表。活动吸引诗人曾新友等十五位旧诗爱好者参加,各人写诗多寡有别,三四个月累积下来,合成一集,得诗恐有数百首之多。我得此机缘,粗读一过,对旧诗的生态写作略有感触和启发。

  旧诗本来就存在非常强大的山水田园诗传统,这对当今大力推广生态题材和主题的旧诗写作十分有利。这一悠久的诗传统提供了大量成功的范例,足供诗人写作借鉴。田园诗本身就蕴含了人与自然平衡的观念,自然景观之美在田园诗的传统里也存在独立的价值。这些都与当代生态文学的理念接轨,我们当然可以把它们看做是当代生态文学的前身。不过我认为两者还是存在差别的。不是按照田园诗的路子写作自然而然就成了生态诗。旧诗体裁而融入现代生态视角和观念,如今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严格地说,生态观念不是自古而有,而是有鉴于现代工业科技和都市文明的进展,造成了人与自然的疏离,产生了危害人自身生存的环境恶化,对此种现代的“文明病”思以补救而产生的思考。当代融生态理念入诗不在于孤立赞美自然,更在于从环境的衰变现象触发敏锐的识见,对社会起到匡正救弊的作用,助力社会在发展与生态的矛盾困境中重回均衡的轨道。

 

  不是笔涉自然就自动具备生态视角

  

  新诗的生态写作起步早,更兼形式自由活泼,无论语言表达和修辞都能较好地配合意图的表达,所以成绩较大。但对旧诗而言,生态写作是个新事物。旧诗形式固定,节奏、韵味、修辞皆有一定之规,如何在二十余字的狭小语言空间容纳当代生态审美的诉求,确实是一个新挑战。因为很容易把赞颂自然景观就当成理所当然的生态诉求。其实,两者之间还是存在微妙差别的。例如集中一首《观白鹭捕鱼有感》:“世间物竞皆如此,适者生存弱者亡”。诗人有感于物竞天择,诗句流露的虽是自然的义理,但究竟不能当做生态的观念。不是笔涉自然就自动具备生态视角,生态视角在今天是一种人为的诉求。人为活动造成的环境失衡再以人为的努力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返归融洽和谐,才是生态的诉求。

  不过在这数百首题图诗中我也感受到纯粹田园诗在当代的蜕变,旧诗形式在清远诗人那里正在从古人田园诗的格调中走出来。这是值得肯定的进步。古人的田园诗虽说重在刻写田园美景,但无不隐含诗人林泉高致的人格自我,景物是用来衬托诗中这个自我的。这在旧诗的表现中已经成为惯常的套路。清远诗人的生态诗已经明显地摆脱了旧诗的这套路,将当代人生活欣欣向荣的欢乐心情注入到田园山水的美景之中。那个独标高洁的自我在诗中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欢乐、健康和积极的欣喜气氛,而这正是新时代的当代精神。如曾新友一首纯写景诗《赏连山双龙湖》:“磨平湖面引明眸,兴致白鸭抢镜头。一阵清风刚使劲,青山向水话沉浮。”诗人捕捉湖面的瞬间景象,写出自然的生趣盎然,由静入动,表现自然的活泼气象。又如莫祖颖的《山金水银》:“白鹭追云上碧空,浛洸野外有飞鸿。青山秀水金银宝,绿草芳林富路通。”写景阔大,短短的诗句,化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是成功的尝试。

  

  见物欣喜、心胸舒朗自然投射时代精神

  

  诗固生于忧患,但诗也生于升平。新时代升平之世正是需要诗人抒写美好生活。这批题图诗正是清远诗人书写当代清远美好生活的诗作合集。尤其是诗配图这一形式,有图写真,有诗为证。如邱秀蓉的《翠鸟》:“安住村边绿水湄,和鸣翠鸟喜相追。温情漫入晨光里,四野秋风习习吹。”按诗题应分类为状物诗,但这首状物诗有一种人间的温情,诗语聚焦关注点不在翠鸟之生动自然,诗人笔状之物无非是人间温馨气象的点缀。

  一首二十八字的旧诗如何写出时代精神?其实并不需要师习常见套语,诗人能见物欣喜,心胸舒朗,则时代精神自然投射在诗人的教养之中而见诸文字。

  题图诗集中有八位诗人写了咏荔枝诗。想必清远物华天宝,多生此岭南佳果,惹得众诗人不约而同诗兴大发。虽是同咏一物,但各人构思的关注点不同,各见巧思。邱秀蓉写物粗放,结意在丰收喜悦;张海英“红衫身着满枝彤,新熟飘香味正浓”,佳处在拟人,不乏生动;罗发胜“雪肉冰皮别样红”,诗句别致醒目;冯兆烈末句从杜牧诗点化出来,然此“妃子笑”不同彼“妃子笑”,韵味悠然,堪称创意;黎锡光则古今对比,同是荔枝,古是“席上珍”,今为“寻常客”,构思别出心裁;黄国仓诗结句在网络助益硕果丰收,想他人所不能想;罗东文以荔枝满枝头喻“幸福人生多向往”,契合当下生活;潘庆贤诗句“典句千年妃子笑,向阳党日画红旗”,一名嵌两意,以物拟人,亦见用意之深。古人认为,诗可以观志。这八首同题的荔枝诗,也可以见得诗人的心智微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