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岭南特色湿地缘何成为国际重要湿地?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2月03日        版次:A03    栏目:    作者:李春炜、海宣

     广州海珠湿地稻田里的斑文鸟 新华社发

  

  

  羊城晚报记者 李春炜 通讯员 海宣

  

  2月2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新增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等18处湿地入选。当天,羊城晚报记者从广州海珠区了解到,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海珠湿地”)自建成以来,有效缓解了城市内涝现象和城市热岛效应,湿地鸟类种群不断壮大,生物多样性取得显著提升,“湿地效应”为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让河道实现自由呼吸

  

  据介绍,海珠区东片的气温更宜人、内涝更少、空气更好,大部分原因在于海珠区精心打造的海珠湿地及其溢出的绿色发展效应。

  自2012年建成以来,海珠湿地系统梳理湿地内的39条河涌全部连通,将珠江三角洲发达的水网系统恢复完整。这里的河流不仅交织密布,且具有典型潮汐规律,通过引潮入涌、恢复潮间带水文过程,让河道实现了自由呼吸。目前,湿地内的水质由Ⅳ类净化至Ⅱ类,湿地PM2.5平均浓度为22微克/立方米,比广州市平均水平低20%,极大改善了湿地环境质量,有效缓解了城市内涝现象和城市热岛效应。

  

  目前湿地率达79.4%

  

  海珠湿地不仅让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更重要的是修复了城市的生态系统。通过十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海珠湿地总结出一套城央湿地修复模式与技术。

  相关负责人介绍,海珠湿地建园之初,面临着生境构建困难、生物多样性水平偏低等问题,其中,鸟类问题尤为突出。鸟类是湿地野生动物中的指示性类群,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和数量更是湿地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海珠湿地以鸟类栖息地构建关键技术为主线,开展自主创新,并以湿地公园设计进行技术集成与推广,打造高潮位栖息地、鸟岛繁殖地、稻田觅食区等全要素生境,突破了城央湿地鸟类栖息地构建的技术瓶颈,使湿地鸟类种群不断壮大,生物多样性丰富度显著提高。

  截至2023年1月,海珠湿地的湿地率达79.4%,鸟类种数从72种增加到187种,是原来的2.6倍;昆虫种类从66种增加到738种;鱼类从36种增加到64种。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黄胸鹀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鸿雁、水雉、鸳鸯、白胸翡翠、褐翅鸦鹃、画眉等27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华花龟、平胸龟、中华鳖等20种。

  

  留住“城市发展记忆”

  

  记者还了解到,海珠湿地分布有超过一万亩的垛基果林湿地。该生态系统由“基、果、水、岸、生”五素同构,在挖掘和传承农耕智慧的基础上修复而成,其内留存的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已成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南亚热带大河三角洲具有区域代表性、独特性和稀有性,是广州独有的“城市发展记忆”。

  城央湿地全球罕有,海珠湿地这片占地1100公顷的“巨无霸”城央湿地,放弃了超过万亿元的商业开发价值,成为多种生物的美好栖息地,显著改善了超大城市的人居环境,使广州在城市快速扩张中保留了宝贵的生态空间。

  海珠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海珠湿地生态绿核效应正助力周边产业绿色转型升级,驱动城市转变为以生态为导向的发展模式。目前,海珠“湿地效应”初显成效——与湿地毗邻的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获评为广东省经济开发区,吸引了腾讯、阿里巴巴、小米等一批世界500强、大型央企在湿地周边落户,形成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新的增长极。

  

  知多D

  世界湿地日

  

  1971年2月2日,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拉姆萨尔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现已有172个国家加入其中。1996年,为了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2023年,第27个世界湿地日主题为“湿地修复”(Wetland Restoration),旨在提高公众对湿地为人类和地球所做贡献的认识,促使人们采取行动来修复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