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源一六镇乌石岭新村 钟华 摄 |
羊城晚报记者 朱嘉乐 张文 梁正杰 李海婵 张晓宜 人勤春来早,奋斗正当时。 佛山三水过百亩的紫花风铃木花海盛情迎客,当地依托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闯出一片乡村振兴新天地;揭阳普宁着力发展医药和纺织服装等支柱性产业,积极承接珠三角及周边重点产业转移,融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连日来,羊城晚报记者采访发现,广东各地锚定高质量发展,聚焦“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力推进县域振兴,一幅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的建设画卷,正在南粤大地如火如荼展开。 广东乡村处处生机勃勃 时下,走进广东乡村,处处生机勃勃,新的发展动能持续不断激发。 早春二月,广东各地春耕备耕忙。近期,清远连续举办两场丝苗米产业发展推进会。作为清远丝苗米跨县集群产业园的总部所在地,清新区正加强产业园区周边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在阳山县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5个建设项目已全部开工,正力争今年3月底全面建成……广东广袤的田野上,处处奏响“绿色进行曲”。 乡村游同样显现出强劲活力。惠州博罗县徐田村每逢周末人流涌动。白天,游客徜徉山水间,参观百年古建筑;当夜幕降临,篝火晚会、露天电影等活动热闹非凡……这座有300多年历史的广东古村落正焕发活力。 在佛山三水,美丽乡村精品路线从南到北逐步推进4条路线建设。其中,“西江十里画廊”精品路线获评佛山首条省级美丽乡村精品路线;“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串联起14个镇街、100多个村居,总里程超过100公里。 乡村变“网红村”,田野变景区……广东各县镇村因地制宜发展一批富有特色的旅游形式。截至2022年,全省创建特色精品村1316个、美丽宜居村12214个,建成5条省际廊道、467条美丽乡村风貌带和美丽乡村精品带,一批主题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初步成型,美丽乡村加快转化为美丽经济。 乡村全面振兴持续发力 广东各地大力补短板、强弱项、促产业、扬优势,深入统筹推动的乡村全面振兴正持续发力。 “徐田沙葛有口皆碑,供不应求。”惠州博罗县徐田村妇女主任冯燕清高兴地说,游客多了,农户不但可以摆卖农产品,还能对沙葛进行深加工。2022年,徐田村仅沙葛总产值就高达800万元。当地还引入高端民宿项目,拟于今年7月投入使用。 徐田村的发展是当地环罗浮山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成效的真实写照。惠州博罗加快推进“环罗浮山”“东江画廊”“百里茶香”“东纵精神”“五谷丰登”等5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大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的游客络绎不绝,民宿生意兴旺;佛冈县高岗镇社岗下村传承400年的“豆腐节”再度回归,吸引游客与村民共同祈愿……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和元宵佳节,地处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清远(片区)范围内一些乡村成了“网红村”。 作为广东省唯一的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于2019年12月纳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三年多来,清远市积极探索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激发广阔乡村澎湃发展动能。 聚焦大湾区大市场,清远市打造清远鸡、英德红茶、连州菜心、清远丝苗米、西牛麻竹笋五大百亿农业产业,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目前,广清接合片区范围内共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8个,2022年以来新增农民合作社72家、家庭农场102家。 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城乡融合步伐不断加快……惠州、清远、梅州、江门和佛山市三水区等广东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初步探索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全面振兴之路,为全省乡村振兴迈进全国第一方阵作出了积极探索。 产业振兴短板变潜力板 县域经济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同时也是巨大的潜力板。广东持续推进县域建设,进一步深化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着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揭阳普宁市产业转移工业园是普宁市产业强市的重要支撑。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园区形成以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重大产业项目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园区在建产业项目4个,计划总投资约20亿元。 电商产业配套日渐完善,淘宝村百强县地位持续巩固;农业产业链链长制助力擦亮“青梅之乡”“蕉柑之乡”“青榄之乡”品牌;美丽圩镇创建卓有成效,拉开和美乡村建设图景……随着产业发展逐步壮大、产城融合程度逐步提高,普宁正朝着繁荣开放的“商贾名城”、多元融合的“创新之城”的目标一路疾驰。 近年来,惠州博罗县形成了高端电子信息、铜材料、新能源、电动车、生命健康、现代家居、现代农业和食品预制菜等产业集群。值得一提的是,博罗县电动车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全国排名前六位的电动车厂商中已有四家在该县落户。位于博罗县的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目前有规上工业70家,2022年工业产值达98.25亿元。 当前,广东各地正大力推动县域承接产业有序转移,强化县域资源要素配置,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把县镇村发展的“短板”转变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