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财经评论员 戚耀琪 媒体报道,春节前后,伴随着疫情放开后的首个返乡潮,在一、二线城市过着“日咖夜酒”的人们将喝咖啡的习惯带回了县城,“瑞幸在某县城日售1000杯”“星巴克某县城门店日收入近2万元”等消息随之而来。 然而,新闻捕捉的苗头依然只是小火苗而不是熊熊烈火。因为根植于都市的咖啡文化未必适用下沉市场,据德勒调研数据显示,国内一、二线城市已养成咖啡饮用习惯的消费者杯数分别为326杯/年和261杯/年,但全国的平均数字则只有9杯/年。这也意味着低线市场的咖啡消费习惯还没形成。 在县级城市甚至更低端的市场,咖啡依然是一种饮料,而不是生活方式。这个首先是由当地的生活节奏决定的。处于相对封闭或不活跃的经济环境,社交时空也会和大城市不同。许多县城中午都是没生意的,因为家家关门闭户午休去。一杯茶过半天的节奏适合于老年人,而年轻人在当地要不就是进工厂,要不就是奔波谋生的群体。那种靠一台电脑、一台手机就轻松把工作完成的方式,在县级及以下的地方并不是主流。至于咖啡文化背后的社交与营商氛围,更是与这个区域的营商气氛密度相关联的。 希望把咖啡变成生活方式的本土商家,为了培育低线市场,就必须在咖啡厅和咖啡两者结合上做更多的文章。其核心就是性价比,也就是说当星巴克认为无利可图之地,当地人还能通过更便宜的咖啡比如10元一杯,更舒服的甚至可以抽烟的空间来赢得当地少数消费者。作为小镇居民,还愿意跑到咖啡厅呆半天,无非就是看中了它够便宜、说本地话,还可以偷得浮生半日闲。 一方面是性价比,一方面是当地化,这些都是每个小地方必须坚持的。比如麦当劳进入大城市塑造了大家的生活节奏和味蕾,但是在小城市就会显得竞争力不大。因为小地方的生活没那么紧张,甚至根本就不用多快。且在饮食多元化上更加宽松随意,街边摊随便一个煎饼果子味道都要比汉堡好吃,那么非要买二十几元的汉堡就显得“不划算”了。如果要入乡随俗,星巴克、麦当劳就得发展相对低廉、灵活的当地化产品,才能一步步把当地人吸纳到它的核心文化中,为消费升级做准备。 咖啡寄寓的生活情调,咖啡馆透露的国外文化元素,曾经是改革开放之后国人非常青睐的地方。这是大品牌们能够长期占据市场的重要原因。国内咖啡品牌甚至乡土产品、个性化产品要对垒国外的品牌,就要瞄准年轻人的消费能力和趣味,像做奶茶一样去笼络年轻群体。另一方面,就得在生活空间上进行深入的发掘,比如外卖咖啡流向的地方,往往就是最需要进驻的地方,可能是写字楼,也可能是露营地,进而就能采集这种供需数据。中国地大人多,需要开采的数据和积累的经验还很多,值得长期深耕。
-
即时新闻
咖啡消费带回了家乡 小镇机会真的很大吗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2月13日
版次:A05
栏目:财经辣评
作者:戚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