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第二场“代表通道”采访活动 |
文/羊城晚报记者 周欣怡 宋王群 图/新华社 3月7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二场“代表通道”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接受采访。记者注意到,6位接受媒体采访的全国人大代表中,有5位来自科研领域,其中包括来自广东的全国人大代表,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 仰望星空,不忘初心 2001年至今,他带领团队打造了嫦娥一号、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探测器,以及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使中国在月球和火星探测领域进入世界前列——他就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四号探测器总师孙泽洲。 孙泽洲介绍,嫦娥三号已经在月面工作了9年,是世界上在月面工作时间最长的航天器。嫦娥四号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并进行巡视探测,成为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 “2013年嫦娥三号成功着陆月球,当时对于我们来说是‘月球已近、火星尚远’。2021年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则是‘火星已近、梦想尚远’。”孙泽洲说,“未来我们将继续向浩瀚宇宙进发,为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和航天强国的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团队一起以航天梦托举中国梦,仰望星空,不忘初心,脚踏实地勇毅前行,用奋斗成就梦想。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 作为一名从事量子物理基础研究的科学工作者,以及新时代的科学教育工作者,薛其坤以南方科技大学和自己的经历为例,谈了自己对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理解和感受。 薛其坤说,南方科技大学建校只有12年,正赶上我国科教事业的腾飞以及深圳改革开放和迈向高质量发展时期。国家还出台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重大部署,在这种形势下,南方科技大学用仅仅10多年的时间就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引进了一批优秀科学家,产出了一批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去年2月,南方科技大学成功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建设高校,成为我国大学中最年轻的“双一流”大学之一。这是最近在深圳发生的新的“春天的故事”之一。 薛其坤表示,如今国家逐渐富强,给了科学家攀登科学高峰、冲击世界科学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良好的条件。目前,我国正在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在总书记的号召下,广东正在全力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和人才强省,大力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高度融合等。这些举措给科学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从无到有,再到超越 2021年4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科技大学海洋实验室主任万步炎带领团队研发的“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在南海2000多米深的海底成功下钻231米,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实现了重大的技术突破。目前,这一世界纪录仍未被打破。 万步炎回忆,1999年,为解决当时我国大洋富钴结壳资源勘探的需求,他和他的团队从零开始。经过4年的努力,研发出我国首台海底浅地层岩芯取样钻机。此后,他们相继研发了海底中深孔钻机、“海牛I号”海底多用途钻机系统、“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等。 “从最初钻探深度不到1米,一直到现在领先世界的231米,我们一次次刷新了海底钻机的钻深纪录,见证了我国深海资源与地质钻探装备技术从无到有、从落后到追赶、到超越的转变。”万步炎说,目前,我国已经将深海资源与地质钻探的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沾满泥土,沉淀真情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西宁市兴海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小蓉分享了来自社区的点滴家常故事。 刘小蓉说:“中华巷社区有一个与物业长期存在矛盾的小区,居民普遍有加装电梯、更换壁挂锅炉的需求,我们没有丝毫犹豫,当即承诺解决问题。”经过征求意见、化解矛盾、更换物业等一系列举措,刘小蓉和同事一道为120户居民更换了壁挂锅炉,成功加装6部电梯。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刘小蓉说,“通过一点一滴的服务和努力,通过一件一件具体的事,让老百姓切切实实感受到我们的党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我想这就是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开花结果的生动体现。” 科技创新,勇攀高峰 手机用久了会发烫,运行速度也会变慢,怎么解决?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孙东明和他的科研团队研制出的微型半导体温控器件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孙东明介绍,去年7月,他和团队研制的高性能温控器件,搭载中国自行研制的火箭升空,首次实现了5000公里太空成功在轨验证。如今,我们已经实现了宇航级到工业级这一系列微型半导体器件真正的国产化,打破了以往国外对我国高端温控器件的垄断。目前这些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激光通信、车载激光雷达、生物医疗等领域。 孙东明表示,未来要自觉肩负起国家赋予的科技创新使命,发扬勇攀高峰的科技创新精神。“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为实现国家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努力奋斗。” 每一步路,脚踏实地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天眼”总工程师姜鹏分享了“中国天眼”背后的故事。 姜鹏说,自己带领团队曾连续3个春节奋战在望远镜现场。2019年春节,在别人万家灯火团圆的时刻,团队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三四点。“传统的望远镜调试都需要4年,我们仅用2年就完成了极其复杂的调试系统。” 姜鹏介绍,截至目前,FAST发现脉冲星已经超过740颗,是同一时期所有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总数的三倍以上。姜鹏表示,必须扎扎实实解决关键问题,不断提升望远镜的性能,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背景下,保持FAST来之不易的领先优势。 “我们目光之所及是星辰大海,但我们走过的每一步路都是脚踏实地。”这是姜鹏对“中国天眼”精神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