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节目 《洛神水赋》 河南卫视供图 |
东方今报记者 王姝 羊城晚报记者 侯梦菲 2月7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Meta平台上发布《大戏登场》,并配文“中国戏曲、中国水墨画的融合”。 这是河南文化“出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河南卫视打造的传统节日晚会频频出圈,独具魅力的传统文化在节目中以崭新的形式出现,吸粉无数。据统计,3年来,河南卫视节日晚会出圈10余次,《唐宫夜宴》《洛神水赋》《龙门金刚》等节目被“外交天团”在海外社交网站力推。 传统节日晚会出圈的背后,既是创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更是河南深厚文化的“硬核支撑”。以《国风浩荡2023元宵奇妙游》节目《大戏登场》为例,节目用潮流碰撞传统,再现戏曲表演中的硬核技艺,延续了“奇妙游”系列“网剧+网综”的剧情形式。其中,戏曲绝活与水墨特效融合,唐胡旋舞、绿腰、宫廷舞与穿越剧情链接,打铁花记忆与双人舞结合,宋朝元宵风俗与开封万岁山大宋武侠城绝技呼应,形成以地域文化为支撑的独特风格。 如何在全媒体时代打造文化精品?“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提供了一个新范例:以“文化+科技”的创作思路,打造文化精品节目。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总导演路红莉表示,2023“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会继续双语传播,致力于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近年来,河南提出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由此带来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发展优势的转变。 《焦裕禄》《重渡沟》等剧目获得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唐宫夜宴》《中国节日“奇妙游”》等节目火爆出圈;《风起洛阳》“一部剧带火了一座城”;河南博物院“盲盒”系列文创产品漂洋出海;数字赋能让“黄河非遗”活跃在人们指尖……河南实施中原人文精神精品创作工程,为传统文化“出圈”提供更多优质平台。 代表委员说 全国人大代表金不换: 以高质量文艺作品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河南传统文化不断“出圈”,让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鹤壁市豫剧牛派艺术研究院院长金不换感受到文化创新的巨大潜力。 “《唐宫夜宴》为什么能‘出圈’?这说明中原大地文化深厚、人才济济。我们要用好河南丰富的文化底蕴,在全国、全世界面前展现出更新更好的面貌。”在金不换看来,传统文化“出圈”一方面要靠深厚的文化底蕴作支撑,另一方面离不开培育文化的土壤——人民。 2月28日晚,金不换完成了赴京参加全国两会前的最后一场大戏。过去一年时间里,金不换带着团队扎根田间地头,一天三场戏“连轴转”。 “老百姓特别懂戏,一句没唱上去就能看出来。”金不换认为,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老百姓对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高质量的艺术才能满足老戏迷。 在网剧、短视频充斥手机端的今天,传统文化为何如此受欢迎?金不换表示,以戏曲表演为例,唱念做打考验的都是真功夫,这种“真拉真唱”的魅力只有在现场才能感受到。 今年参加全国两会,金不换围绕文化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他号召加大扶持文艺大军,引导文艺工作者多到基层、为民服务,同时建议大力培养新时代的艺术家,为青年演员提供发展平台。 “艺术工作者如果不能扎根基层、服务人民,就缺少艺术灵感的源头,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都是站不住的。”这是金不换从事戏曲创作多年来的感悟。同时,他认为文化创新要秉持“高度负责”的态度,避免一味追求“流量”,完全娱乐化,摒弃传统文化精髓,改得“面目全非”。 “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要守住底线、守住观众。人民不买账、有意见,这个路就越走越死。希望更多优秀传统文化在好的平台得以恢复、传播,更多名家名作能后继有人。”金不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