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广东民企如何增强吸引人才“磁力”?代表委员建议——

从引才、育才、用才三个层面发力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3月09日        版次:A05    栏目:民企破“壁”——人才发展篇    作者:宋王群

     广东各类人才需求与日俱增(资料图片)

  

  羊城晚报记者 宋王群

  

  治国安邦,人才为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民营企业是广东经济最大的韧性,而人才是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也是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根据2022年智联招聘推出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珠三角为国内高能级城市人才聚集地之一,深圳、广州分列榜单第三、第四名。虽说珠三角吸引人才的“磁力”明显,但相比于北上人才净流入占比上升明显的趋势,深广上升趋势则放缓。

  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广东如何在未来保持优势并增强吸引人才的“磁力”?如何甩开在引才、育才、用才等方面的掣肘,为民营企业破除人才紧缺壁垒?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纷纷出谋划策。

  

  引才 用好扶持政策,提升民企吸引力

  

  2015年,在香港大学硕士毕业后,曾义来到深圳创业,创办了708090创客汇,为内地及香港青年提供创业服务。“2015年,国务院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概念,在此契机下,我凭借着本科留学美国期间对美国联合办公机制的了解,选择回国创业。在考察了多个城市的创业环境后,我选择了深圳。这里的创业气候、政策及资金支持等都十分吸引我。”曾义向羊城晚报记者介绍,708090创客汇现有超过60家项目进驻,其中三个项目成功获天使轮投资,总融资规模超过1000万元。

  近年来,曾义被推荐为深圳市政协委员。在市场调研中,曾义发现,不少民营企业遇到了和自己一样的发展瓶颈,“民营企业发展压力较大,运营成本高,融资困难,加上生产能力不足、研发受限,对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产生不利影响”。曾义建议,为帮助民营企业吸引人才,政府可给予低租金办公用房、企业高级人才住房等政策支持;同时给予金融支持,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融资困难、资金短缺问题,推动民营企业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提升民营企业对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

  像曾义提到的民企遇到的人才短缺难题,全国政协委员王明凡也留意到了。他告诉记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选择到大湾区城市创新创业,广东在打造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载体、建立港澳与内地青年交流融合机制等方面取得了成效。”为了维持大湾区对人才的吸引力,王明凡建议,可以通过高水平谋划,进一步吸引港澳青年回内地创业,如成立国家级“推进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工作小组”,从顶层设计上做好真正的统筹谋划、协调推动、督办落实,并形成整个内地上下联动、各方协同的工作体系,合力推进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引导港澳青年人才来珠三角创业。

  全国政协委员吴以环同样建议,加快推出新的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畅通机制、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设置,落实好人才税收优惠政策,“香港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科研先进,大湾区要用好这方面的优势,吸引港澳青年人才来内地创业就业,将基础研究进行成果转化”。

  

  育才 深化教育改革,培养企业所需人才

  

  近几年,高端技术备受关注,以芯片为代表的硬科技则是解决核心技术问题的关键领域,其不仅关乎产业突破,也关乎相关领域人才培养。粤港澳大湾区有着较好的产业基础与消费市场,但在培养硬科技人才上面临不少挑战。

  全国人大代表吴丰礼介绍,高端制造业需要大量具备较深理论素养、掌握丰富技术技能的人才。目前,技术工人的结构失衡和高级技工的短缺,使一些高水平、高质量的工业设计难以顺利实现,这不仅制约企业发展,也会制约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建议各级技工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企业实际需求为目标,围绕各地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设计教学体系,加强专业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强化就业导向,做好技能实训,培养人才市场短缺、企业急需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吴丰礼提出,可以由产业管理部门汇总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主动对接有培养能力的技能院校,协调企校双方共同拟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技术人才培养与产业深度融合的良好局面。

  全国政协委员赵心竹展示了一组数据:2021年,我国共有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8780所,中、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1041.57万人,这不仅和当前2200万的制造业人才缺口相差甚远,许多职业技术学校还存在学科设置不合理、教材与新技术脱节等问题。因此,赵心竹建议有关部门增加职业教育方面的投入,构建更加合理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架构,鼓励学校与企业合办创新研究机构,开设定向培养课程;建立职业资历整合体系,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互认与融通,为技术人才成长构建与之相匹配的通道。

  

  用才  塑造工匠精神,提高人才话语权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招揽人才不是终点,人尽其用、推动发展才是最终目标。不少代表委员在呼吁加强对高科技人才保护的同时也建议,根据人才专业领域、成长经历、服务志愿等情况,贴合民营企业发展实际需求,实行双向选择,让人才所用即所需、所做即所长。

  “为民营中小企业拓宽用人渠道,让更多适合民营企业产业方向的人才来到民企工作。”全国政协委员舒心建议,建立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机制,优势互补,可通过人才租赁和人才代理等方式,让合适的人才出现在适合的岗位上,让人才人尽所能。同时,民营企业可与大学、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共建研发机构、联合或委托开发、技术或成果转移、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等多种内容和形式开展产学研联合,探索有效的合作机制与合作途径,促进各类人才的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通过民企的平台转移与扩散。

  为了让人才更有获得感和成就感,吴丰礼建议,通过职场剧、职场综艺、职业代言人等多角度多元化的宣传方式,大力弘扬恪尽职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营造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提高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进而提升高技能人才的荣誉感、获得感,推动制造业人才深耕制造业。

  全国政协委员陈玉玲认为,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和使用的前提。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对于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调动人才创新创造积极性、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具有重要作用:“应破除行政对人才评价工作的过度干预,提高企业人才评价话语权,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构建‘政府搭台’‘机构荐才’‘企业选才’的良性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