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妹妍 “有人说我是澳门人,有人说我是香港人,我会说我是大湾区人。” 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何超琼的发言迅速冲上热搜。 不管是同饮一江水,还是都爱吃皮蛋瘦肉粥,“我是大湾区人”背后首先是文化的认同。这个道理不难懂。粤港澳同属岭南文化的核心区域,文化语言相同、风俗习惯相通,饮早茶、睇粤剧、行花街等种种岭南文化细节,早就融入了大湾区人的日常。 共同文化底色之上,从“澳门人”“香港人”到“大湾区人”的措辞变化,折射出更深层次的身份认同。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被连续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的第七年,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实施四周年。七年的时光里,从基础设施“硬联通”、体制机制“软联通”,到三地人民“心联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步步从蓝图变成了实景,“我是大湾区人”的观念也越发深入人心。 “我是大湾区人”的背后,超越了简单的“9+2”。假设没有文化的交流、身份的认同,大湾区的发展只是内地9个城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的简单相加,显然无法实现经济整体的最大化发展。大湾区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强化“9+2”的联系和交流,实现政策宽松、贸易畅通、人才自由、货币融通的协同发展,向世界级大湾区发展看齐。 过去一年里,大湾区内“9+2”城市间,正在形成更加深刻的“破圈”“拆墙”之势,合作早已不限于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个组团内部。例如,香港出台了首份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由特区政府编制、跨越港深两地行政界线的《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管理机构正式揭牌,澳门更加深入地融入大湾区建设;珠江东西两岸加速产业融合等。显而易见,在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内部,“9+2”的效果早已超过了“11”。 数据最有说服力。截至2022年底,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近13万亿元,大湾区常住居民超过8600万。正如同何超琼所说,她从这些数据中,看到了庞大的市场、丰厚的人力资源以及无限的发展潜力。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天地宽。一句“我是大湾区人”,在身份认同的感性流露中,道出了“9+2>11”的时代密码: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抓住大湾区发展机遇,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随着大湾区进一步融合发展迈向国际一流湾区,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大湾区人”将成为更多人骄傲而闪亮的新名片。
-
即时新闻
一句“我是大湾区人”道出“9+2>11”的时代密码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3月09日
版次:A06
栏目:首席评论
作者:李妹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