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舞剧《咏春》:英雄精神戏里戏外共振穿越时空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3月25日        版次:A02    栏目:    作者:

     剧照 主办方供图

  

  3月17日至19日,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内,舞剧《咏春》的主演签售会队伍从剧场一楼排到了二楼,乍暖还寒的气温下,观众的热情丝毫不减。这是《咏春》继深圳首演之后走向全国的第一站。

  今年3月开启全国巡演的《咏春》,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出品,是一部致敬平凡人的英雄故事舞剧。它以上世纪90年代一个深圳剧组拍摄的电影《咏春》为引,将“戏外”的《咏春》剧组与“戏内”赴香港打拼的叶师傅两条线索在剧中并行展现、无缝切换,两个故事承载的“拼搏精神”在不同时空中同频共振、温暖人心。

  英雄,如戏里的“叶师傅”,从“咏春堂”的挂牌到亲手摘牌,打破门户之见、将毕生武学毫无保留地传扬四海,播下了咏春的种子,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平凡,如戏外的“电影人”,至今时今日每一个怀抱着理想奋斗的普通人,皆是这棵大树的枝枝蔓蔓,每一根枝杈都在尽全力输送养分,每一片绿叶都在用生命歌咏春天。

  3月开始,《咏春》这部舞剧将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长沙、杭州、昆明、苏州、南京等30多座城市演出80余场,时间跨度达6个月。

  总编导韩真介绍,《咏春》创作前期,团队曾在深圳以及周边有过很长时间的采风,一次次的考察孕育了《咏春》“双非遗”的独特题材。“我们发现,广东地区对武术喜闻乐见。咏春人物(叶问)生于佛山,后来去了香港,这是在湾区文化背景里成长起来的人物。”除了“咏春拳”,离乡赴港时贴身穿着的一袭“香云纱”也象征着叶问对家乡佛山的眷念。

  编剧冯双白说,叶师傅到香港后,“香云纱”代表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也代表了母亲的呼唤、妻子的温柔,是叶问与故土之间永远不可割断的精神纽带。主创团队在创作题材中融汇国家级非遗项目与岭南民俗文化,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咏春拳”“香云纱”为题材与展现形式,将满满的深圳元素赋予新创舞台剧中,推动这两个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联结传统与现代,为《咏春》的故事底板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双线叙事的结构,两个时代的故事与人,在剧中彼此呼应和共振,这个故事因‘英雄’而来,由‘追光者’而展开,最终落在‘理想’,这与深圳的城市精神一脉相承。”冯双白说。

  虽然运用了“叶问”这一深入人心的IP形象,但不同于以往的文艺创作,《咏春》不是一部“单纯讲述一代宗师英雄故事的舞剧”。“我们套用了拍摄《咏春》电影的方式,用南下打工的大春这样一个小人物的拼搏与剧中叶师傅在香港的成长经历,在戏里戏外建立了情感的勾连和共鸣。”总编导周莉亚介绍,剧中人物大春的原型,来源于深圳电影制片厂的一位老图书管理员,“他把制片厂的资料安排得妥妥帖帖,曾经上映过的每一部电影都有一个大的资料包。资料包里有当时的宣传文案,也有很多剧照,这些东西深深打动了我。”

  韩真表示,关注“叶问”的同时,《咏春》也将平凡人物的奋斗故事融于国运当中,以“双线叙事”展现了一脉相承的民族精神。

  将传统武术融于舞蹈之中,是《咏春》的另一亮点。“中国武术能够展现勤奋、刻苦、技不离身等特点,同时还可以展现中国人温良恭谦的态度。”韩真说,以舞释武、刚柔并济,通过古典舞与现代舞艺术承载厚重的传统文化,“我非常有信心观众会喜欢这种表达方式”。

  “舞中带武,武中有舞,赞!”这样的创新形式果然赢得了“满堂彩”。《咏春》“出圈”之前,韩真、周莉亚这一对“舞剧双子星”共同执导了《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沙湾往事》《花木兰》等许多脍炙人口的舞剧,强大的“破圈力”背后是对传统文化的精心诠释,更是对时代精神的精准把握。

  “站在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新起点上,要把准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我们要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韩真说。

  在传统与现代的联结中,《咏春》照见时代的倒影。有专家称,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的一次新尝试。文化学者胡野秋表示,《咏春》将非遗文化与岭南民俗风情无缝对接,融合多种武术和舞蹈语汇,这样突破性的表现方式“将为大湾区的文化融合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玲表示,《咏春》以同根同脉的民族亲情和自立自强的中华儿女本色为立意,塑造了以广东武学宗师为代表的“中国英雄”形象,以“扶弱小以武辅仁”的尚武崇德精神凝聚人心、弘扬民族自信;同时,植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历程及人文风貌,紧扣时代脉搏、致敬在“英雄精神”感召下的平凡人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