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澎 3月27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一行开启为期6天的对华访问,此次访问的第一站选择广州。在广州,李显龙一行专程到中新广州知识城的中新智慧园(China Singapore Smart Park)考察。虽然,2014年他就来考察过中新知识城,但是,这次考察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进行的,显得意义更加不同。 从时间上来看,中新广州知识城是在2010年6月30日奠基的。2016年7月18日,《国务院关于同意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展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的批复》发布,提出将中新广州知识城打造成为“立足广东、辐射华南、示范全国”的知识产权引领型创新驱动发展之城,为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探索经验。2020年8月28日,《国务院关于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的批复》发布,赋予知识城建设“知识创造新高地、国际人才自由港、湾区创新策源地、开放合作示范区”的国家使命。 而粤港澳大湾区是在2017年正式纳入国家战略。当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巿群的规划。2017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虽然中新知识城的建设早于粤港澳大湾区,但大湾区建设是承接了珠三角建设的升级版,这赋予了中新知识城新的价值和作用。 首先,目前中新知识城是粤港澳大湾区内唯一一个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其示范作用更加突出。按照国务院对中新知识城的定位,“开放合作示范区”是承载着国家使命的。因此,知识城合作成功与否,对今后可能更多的国际合作具有试验示范作用。当然,中新知识城不是第一个中新合作项目。笔者曾经在二十多年前参观考察过苏州工业园中新合作开发区,当时它与浦东新区一起作为开放典型示范。其“邻里中心-厂区-生活区”的圈层结构形成产城联动、减少通勤流的理念,令人印象深刻。后来又有合作遇到阻碍,最终取得成功。笔者多次跟踪考察,在2021年最近的一次考察中,感觉其已经是一座新型现代化城区了。中新知识城是在苏州、天津等合作项目的经验基础上推进的,虽然也有波折,但近期几次去知识城,感觉一座新型现代化城区雏形已展现。 显然,比起李显龙第一次考察的2014年,目前的中新知识城会更让他感到一种成就感。数据显示,中新广州知识城已累计吸引76家新资企业投资169.2亿元人民币;一批大学实验室和其他科研机构、总部研发机构入驻,知识城不仅有了产业,也真的有了“知识”。 第二,中新知识城是知识经济的产物和前瞻。从中国和新加坡几个合作园区的定位来看,苏州是工业园区,天津是生态城,重庆是科技城,广州是知识城,各自有所侧重,但中新知识城是在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全面兴起的背景下提出来建设的,从理念上讲是知识经济的产物,从产业上讲则是知识产业的前瞻设计和安排。由于理念较新,多少也导致早期知识城建设比较缓慢。但是,好在中新合作双方都没有急于求成,而是用上了“绣花功夫”。知识城建设早期基本还是一片工地时,笔者去考察就惊讶地发现几十公里的地下廊道将净水、污水、各种管线以及人防工程集于一体,这种投资浩大的基础工程是不“显山露水”的,不像短期政绩工程那样可以立即展现给世人看的。但这是知识城的基础,是产城融合的根基,也是现代化城市理念的体现。 第三,中新知识城是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的起点。2017年年底,广东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虽然后来扩大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但是,“一廊十核多节点”的空间格局中,中新知识城是北部起点。当然,这个起点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在定位性质上,这是“十核多节点”中唯一一个国家间合作项目。笔者一直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成效如何。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科技创新走廊又是我国产业和科技实施“双循环”战略的重要试验田。因此,中新知识城能得到新加坡总理的重视,体现了其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价值重现,也展现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贸易关系长期发展的势头和格局。 最后,广州正在谋划东部枢纽的城市发展战略。东部正在崛起的中欧班列公铁联运枢纽、中新知识城与黄埔、增城两大国家级开发区携手等战略措施,将在粤港澳大湾区东西两岸的交汇处、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交汇处形成一个强势的科技和产业发展核心引擎。而中新知识城建设的成功将引发更多的国际资源向这里集聚。 (作者是广州市博士科技创新研究会会长、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
-
即时新闻
在大湾区建设背景下 中新广州知识城价值更加凸显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3月30日
版次:A08
栏目:首席评论
作者:彭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