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张小泉的菜刀又断了,莫非好传统真断了?

老字号能否走好明天,先想想为什么能走到今天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4月01日        版次:A09    栏目:财经辣评    作者:戚耀琪

  羊城晚报财经评论员 戚耀琪

  

  3月29日,“张小泉的刀又断了”登上热搜,再次引发网友的热议。该消费者称,自己买的张小泉(SZ301055)斩骨刀斩不了骨,刀砍到一半断裂差点飞出去。客服人员则表示,斩骨刀仅适合家用,不建议切砍猪腿骨之类的大骨头。记者注意到,上述消费者曝光的断裂斩骨刀是全钢的。此前的2月20日,江苏徐州一消费者也上图吐槽,称用张小泉菜刀拍蒜后,刀断成两截。

  按照张小泉对记者的回复,家用刀具的寿命及使用方式,受材料、力度、角度、使用场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此为偶发性事件。于是有网友评论称,“嘴比刀硬”“老字号不代表依旧好”。

  有400年历史的张小泉,其祖传之宝是做剪刀而不是菜刀。官网称2006年,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显然,剪刀的用途远比菜刀狭窄得多,经受的考验也远没有菜刀那么多。何况,今天张小泉面对的还是风暴一般的互联网考验。只要一点缺陷都会被迅速上线,无限放大,让其菜刀技艺的短板被无限放大。

  很多企业都有类似的“经验”。出了问题,首先是追究产品之外的原因,比如消费者没有按说明书提醒去使用,消费者混淆了用途,消费者过度使用等等。对于分工与用途日益精细的现代社会来说,张小泉的解释是貌似合理的。正如裁缝剪刀不能拿去剪铜铁,轿车不该用来运红木家具,混淆了功能,事倍功半,还会损害产品。

  然而,对老百姓来说,千百年来菜刀无非一是切二是斩。市民也不会根据菜刀的不同特性,给自己厨房配一大堆的刀。同时,更不可能去看说明书,然后用绣花精神来拍蒜砍肉。企业一厢情愿的精细化理念就会不好走,把不方便留给客户,还会被认为是为错误找借口。

  当前,企业在面对产品出问题后,习惯从材料入手,花钱去研发,力争提高产品力。但是这并非真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举动。细分市场需要厚实的刀,那就把刀做厚些,哪怕看起来有点笨,市场不喜欢刀断,那就改变成分别用全钢,让刀更韧而不是更硬。而不是反过来,设计更美的刀,还推全钢产品来上档次,然后再回头去解决刀不好用、拍蒜断的问题。如果用菜刀都能把刀弄断,不承认产品有问题,就是企业思路有问题了。

  面对国外同行的竞争,许多企业一方面全面壮大产品线,甚至跨到了看似简单其实水很深的另一个行业。另一方面又全力打造品牌形象,全面对接都市生活,以提升利润率。传统上单纯做剪刀,当然比不上做多元化的厨房、酒店、园林用品更有吸引力。只是拍菜刀都会断,类似事件屡屡发生,也可能把祖传、把商誉当作生命的精神消磨掉。想依靠老字号的名气走向多元化的明天,却可能忘记了老字号为什么能走到今天。对此,很多老牌企业都是该反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