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广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 赓续血脉老城焕新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4月07日        版次:A03    栏目:    作者:罗仕

     珠江两岸灯火璀璨 羊城晚报记者 梁怿韬 摄

     青少年乐游东濠涌,开启环保之旅 羊城晚报记者 郭思琦 摄

     “中小企业能办大事”成为广州开发区科技企业加速器园区勠力创新的精神指引 贾自豪 摄

     高科技企业员工正在忙碌 羊城晚报记者 马灿 摄

  

  本版撰文\羊城晚报记者 罗仕

  

  在刚刚闭幕不久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岭南春早,潮涌珠江。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广东在兔年首个工作日就举行了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吹响了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奏响了走在前列、当好示范的强音。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广东省省会城市,广州不仅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还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岭南文化中心地。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对广州的发展高度重视,寄予殷切期望。2012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来到广州市越秀区东濠涌,听取广州治水和城市建设情况汇报;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再次来到广州,先后视察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暨南大学、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要求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

  殷殷重托,照亮前路;珠江潮涌,奋楫争先。

  近年来,广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赓续血脉、老城焕新,守护好“老城市”为“新活力”提供的历史积淀和坚实基础,涵养着“新活力”为“老城市”注入的蓬勃朝气和源头活水,让老城市积厚流光的底蕴、历久弥新的魅力在新时代绽放新活力、实现新作为。

  在新征程上,广州知重负重、勇担使命、砥砺前行,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正一步一个脚印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美好蓝图变为生动现实。

  

  文化强市建设 延续千年历史文脉

  

  广州看西关,西关看恩宁。走进位于广州西关恩宁路的永庆坊,“让城市留下记忆 让人们记住乡愁”十四个字映入眼帘,广州对城市微改造的探索、实践也展现在眼前。

  曾经的永庆坊,是广州市危旧房最集中的区域之一。辖内危破旧房密集,公共基础设施薄弱,亟需修缮维护及更新改造。近年来,在城市更新改造中,永庆坊秉承“修旧如旧、新旧融合”的微改造理念,用“绣花”功夫,对老旧建筑进行修复活化。

  从荔枝湾揭盖复涌,到粤剧艺术博物馆华丽亮相,再到成片连片微改造……如今的永庆坊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散发着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广州展示岭南传统文化、老城市新活力的一个窗口。

  市民徐朝江从小在永庆坊长大,见证了永庆坊改造前后的巨大变化:“以前永庆坊这个地方破破烂烂的,一下雨还经常‘水浸街’。现在沟渠排污改善了,地面平整了,房子修漂亮了,十分美丽、看着舒心。”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以永庆坊、北京路为代表的“绣花”功夫微改造,正在广州不断涌现、全面开花。广州已先后完成多个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恩宁路、沙面、海珠广场、泮塘五约等重点片区环境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按照规划,今年广州市还将以“绣花”功夫推进100个以上老旧小区改造,推进北京路二期、上下九街区、聚龙湾片区(首期)等活化利用项目,打造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典范。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气质和根基。在通过微改造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近年来,广州赓续血脉、守正创新,积极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全力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通过打响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四大文化品牌,延续千年历史文脉。

  广州设计团队设计的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火爆出圈;“广州出品”的电影连续喜“擒”金鸡;粤剧时隔34年重回央视春晚主舞台;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开馆迎客……随着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的出新出彩,广州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岭南文化活力迸发、绽放新韵,吸粉无数。

  

  科技创新赋能 老城市焕发新活力

  

  在以北京路为代表的城市传统中轴线不断焕发新活力的同时,近年来,一条代表广州城市发展未来的新轴线——广州科技创新轴呼之欲出。这条新轴线上,既汇集了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广州大学城高校的人才力量和年轻活力,又串联起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科学城等知识创造高地的技术创新和知识宝库,还聚集了网易、微信、小鹏汽车、粤芯半导体、欢聚时代、荔枝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企业,显示着广州强劲的科创实力。

  在激烈的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近年来,广州坚持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核心地位,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

  数据显示,近十年来,广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1389家增长到2022年的1.23万家;上市高企新增70多家,贡献了全市超过1/6的企业所得税;更多科技成果投入市场——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12年的198亿元增长至2021年2413亿元,居全国第三。

  与此同时,广州在全球创新版图中正不断崛起。广州市有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广州科技创新综合水平迈入全球第一方阵,广深港科技集群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三年居第二位。广州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中跃升至第十位。

  珠水流日夜,慷慨歌未央。2022年2月印发的《广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明确,举全市之力规划建设科技创新轴。通过强化科技创新轴的核心驱动作用,“十四五”期间,广州将构建“一轴四核多点”为主的科技创新空间功能布局,形成“一轴核心驱动、四核战略支撑、多点全域协同”的点线面多层次格局。到2025年,广州将打造成为世界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先行之地、国际科技赋能老城市新活力的典范之都、全球极具吸引力的高水平开放创新之城。

  如果说,城市传统中轴线代表着广州的过去,在科技创新对发展日益重要的今天,科技创新轴则代表着广州的未来。通过科技创新轴的核心驱动,提升全市科技创新水平,引领产业发展,赋能老城市焕发新活力,全面塑造城市发展新优势,成为广州未来高质量发展、城市腾飞的关键抉择。

  

  实地看实践

  

  东濠涌 生态绿道折射城市环境蝶变

  

  东濠涌是流经广州市中心城区一条南北向的河涌,全长4.51公里,是古代广州护城河唯一保存至今的一段。曾经的东濠涌,由于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忽视污水处理,一度污染严重。2009年启动综合整治工程后,河涌水质清澈见底,两岸绿树常青,成为流经市中心的一条生态绿道。

  “以前这里是一条臭河涌,大家走过都捂着鼻子。现在,这里经过改造后已经变得像公园一样,大家都喜欢来散步。”年逾六旬的广州街坊林志强告诉记者,近年来,在环境不断改变的同时,居民对于绿色发展、环境保护的认识与意识也不断增强。

  据广州市越秀区建设和水务局介绍,在一期综合整治的基础上,越秀区于2013年初启动东濠涌二期综合整治工程,综合整治东风路至麓湖长2.62公里的雨污合流暗渠。如今的东濠涌水流清澈、鱼翔浅底,甚至还引来对水质要求极高的红尾水鸲在此栖息。

  东濠涌的变化是广州城市环境蝶变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广州污染防治取得历史性成就,2022年广州PM2.5全年每天达标,平均浓度创新低,在国家中心城市中保持最优,20个地表水考核断面全面达标。

  当前,广州市还全面开展千里碧道建设,规划全市2025年建成碧道1506公里、2035年建成碧道2000公里,为绿色发展增添底色。

  

  广州开发区 涌现一批“单打冠军”“配套专家”

  

  走进广州开发区科技企业加速器园区,一座“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先行示范馆”矗立在众多楼宇中央,往前几步可见一块巨石,其上醒目地镌刻着“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八个大字。这八个字,正是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园区时,提出的殷殷嘱托。

  近年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牢记总书记嘱托,深刻认识中小企业是经济的韧性所在、创新的活力所在,瞄准“卡脖子”、聚焦“断链点”,为“能办大事”创造一流条件、打造一流平台、营造一流环境。

  截至2022年6月,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中小企业有近4万家,全区80%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是科技型中小企业,80%以上的发明专利、创新成果来自科技型中小企业。这当中涌现出一大批拥有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或者“配套专家”,屡屡在芯片、生物医药、高端仪器等领域,实现核心关键技术从0到1的突破。

  2021年10月,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获批创建全国首个“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创新示范区,成立超过100亿元规模专精特新基金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如今的中小企业已成为该区冲刺“万亿制造”的主力军,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中小企业能办大事”这句话。

  

  访谈

  

  粤剧艺术博物馆负责人马楠:

  让“南国红豆”焕发新的生命力

  

  “2018年10月,总书记视察粤剧艺术博物馆时嘱托,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回忆起当年总书记视察时的场景,粤剧艺术博物馆负责人马楠记忆犹新。近年来,马楠和同事们牢记嘱托,致力于把粤剧艺术博物馆打造为展示、弘扬粤剧艺术和岭南文化的重要窗口。

  “把散落的物证收藏好、保护好,这是博物馆发展的基础。”马楠介绍,近年来,粤剧艺术博物馆加大专题藏品的征集、收藏力度,推动开展收藏研究、展览展示、公共服务、社会教育、展演交流等工作,先后被核定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国家二级博物馆。博物馆依托馆藏资源开展历史文化研究,形成了粤剧粤曲黑胶唱片、戏曲题材外销画、戏剧服饰道具等特色门类馆藏。

  展品不断上新,观众也纷至沓来。通过粤剧角色文创产品上线、岭南文化DIY课堂推陈出新,以及数字博物馆、短视频解读粤剧片段等“云端”对话,古老的“南国红豆”焕发新的生命力,不断“圈粉”年轻人。

  博物馆也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粤剧的种子。马楠介绍,博物馆于2017年成立少儿粤剧传承基地,与戏曲专职院校、中小学共建“生源培训基地”,面向青少年定期开展粤剧培训,先后有数百人参加了折子戏排演等学习,并在全国和省级赛事中屡获殊荣。2021年,博物馆推出免费的“粤韵传承”粤剧研学体验课堂,通过观展、试穿戏服、学习舞台表演程式等方式让孩子们了解粤剧。马楠感叹:“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粤剧的小小代言人、传承者。”

  此外,马楠介绍,粤剧艺术博物馆积极发挥剧场、戏台等展演平台的功能,每周定期在广福台举办粤剧曲艺展演,促进粤剧曲艺爱好者展示交流,并引进专业院团精品展演,举办或协办多项赛事活动。

  马楠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接触粤剧、了解粤剧文化,粤剧艺术博物馆将牢记嘱托、砥砺奋进,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继续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粤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首席科学家周振:

  走好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同在场的中小民营企业负责人亲切交谈。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首席科学家周振是当时中小民营企业负责人的代表之一。

  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周振依旧感觉历历在目。他表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中小企业从业者倍感振奋,“我一定会牢记嘱托,聚焦主业,把质谱仪这个事情办好!”

  质谱仪被誉为“科学仪器的皇冠”,技术壁垒高筑,国内质谱仪市场曾长期被国外垄断。“做中国人的质谱仪”,这句话背后,是国产质谱仪器与国外质谱仪器之间的差距,更是周振的初心和决心。

  2004年,周振全家定居广州,创立了中国第一家专业的质谱仪公司。2008年到2018年期间,周振带领团队,用十年时间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产品。2013年,禾信研发出国内首台高端质谱科学仪器,不仅为国家环保监测与国家重大工程提供重大支撑,还第一次将国产高端科学仪器送到南北两极、第一次将质谱仪器出口到欧美发达国家,成为国家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2021年9月,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上科创板。如今,禾信的环境监测质谱仪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全球市场占有率近30%。

  当前,广东吹响了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并提出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这令我备受鼓舞。”周振表示,作为制造企业,将走好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以科技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目前,我们与国外的质谱仪器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未来十年,希望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在广州打造出一条高端科学仪器产业链和生态链,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端科学仪器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数说

  

  ●广州经济实力连年跃升,2013年迈上1.5万亿元台阶,2018年冲破2万亿元大关,2020年再上2.5万亿元台阶,2022年为28839亿元,经济总量占广东省近1/4。

  ●广州科技自立自强上新水平。2022年,广州新增高水平企业研究院15家,生物医药与新型移动出行未来产业科技园纳入全国首批试点。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首次突破10万件,增长26%,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3万家、创历史新高。新增全球“独角兽”企业9家,增量居全国各大城市第一。

  ●2022年,广州推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实施营商环境5.0改革,50项改革举措在全国复制推广,电子政务等3项指标代表国家向世界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