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责任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4月07日        版次:A08    栏目:    作者:肖芸

  □肖芸 (作者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并强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为此,我们必须深刻把握这一历史责任,认识其内涵与要求,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新时代新征程实现新飞跃。

  

  理论指导实践:继续坚持用好马克思主义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首要历史责任是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继续坚持用好马克思主义,继续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新的实践。百年前,我们党拾起了马克思主义这一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从此拥有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拥有了占据真理和道德制高点的指导思想。

  自此开始,中国共产党逐渐从一个只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发展壮大成为今天拥有9600多万名党员的长期执政党。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为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提供了学理根源和真理支撑,为党的实践提供了行动指南,赋予了党艰苦创业的巨大能量,使党能够带领人民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中国共产党人已深刻认识到,将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只有继续坚持用好马克思主义,我们党才能在长期实践中坚定信念信仰,把握历史主动。一旦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坚持用好马克思主义,一方面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信仰不动摇。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这就决定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可以随着实践需要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其基本原理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具有指导意义。另一方面是要“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能否在实践中发挥真理力量,关键在于能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只有将其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践中,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转化为实践的动力与方向,引领中国实践走向正确方向。尤其是在“两个大局”激荡交织的新局面下,中国共产党人更加需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坚决站在人类发展前沿,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具体的中国国情、时代特性、人民需求紧密结合,不断提升以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借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及时、科学地回应新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以新的应用,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实践上升理论:继续丰富发展好马克思主义

  

  把握历史主动,以中国鲜活的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在这样一个复杂矛盾历史性交汇的时代,要想马克思主义继续在中国大地上展现真理力量,就必须依据中国新的历史方位、时代环境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只有在发展中,我们才能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

  回顾历史,可以清晰地发现,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仅包含着一个理论指导实践的现实过程,还包含着一个实践上升理论的思想过程。党自成立以来,已推动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大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实践的规律性认识。这一方面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既是一脉相承,也是与时俱进的,是党在中国时代之变中,坚守并发展真理的努力成果;另一方面也表明,实践的价值需要由实践的理论性来确证,正如理论的价值,需要经由实践检验一样。中国共产党在运用理论取得实践胜利的同时,能够超越实践的具体性,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需要,将伟大实践升华为科学理论,充分彰显了中国实践的理论价值与普遍意义。

  历史已经表明,只有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马克思主义才能永葆生机活力,才能在中国大地上继续绽放真理之光。因此,在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能仅停留于具体化的经验层面,更要在不断变化的实践基础上,推动理论创新与理论升华,以本土化、原创性的新理论新思想,彰显马克思主义历久弥新的当代价值与时代伟力。一方面,要总结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以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叙事丰富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要以特定时代要求、历史条件为转移,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具体实践中提出新问题、新观点、新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注入新的时代内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新飞跃。

  

  人民认同理论:继续传播好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人民需要、人民认同、人民践行,因此继续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好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人民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历史责任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继续向前的基础保障。要得到人民认同,就要推动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大众化、普及化,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人民中得到广泛传播。事实上,毛泽东在1938年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时,就已经开始重视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武装群众。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强调:“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在党的不断推动下,马克思主义凭借其所具有的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时代性而深入大众、深入人心,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一方面是源自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人民的理论,因其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因其发展深深植根于人民而被人民所接受和拥护;另一方面是因为党始终重视人民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地位,在推动理论传播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能力和思维习惯,将理论与大众文化结合,将深刻的理论转化为质朴的语言,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普及,从而推动了人民的理解和践行。

  历史已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只有实现人民认同马克思主义,才能最大程度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发全党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因此,在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更应重视理论的传播,建立理论与当代思想文化的联系,用富有时代精神的鲜活话语,用当今社会的表达方式,用先进的宣传工具,向人民群众传播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牢牢抓住中国新生力量,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