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德 受访者供图 |
羊城晚报记者 薛仁政 通讯员 凌伟明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参加会议,既是使命在肩的工作任务,也是交流沟通的学习机会。”全国政协委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刘思德此前已连任3届广东省政协委员,他曾建议推动大肠癌普筛、提高规培医生待遇等都获得积极答复。首次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表示要发挥专业优势履职尽责,全方位守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参会归来后,刘思德第一时间深入工作,将两会精神传达到基层。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 “我常给大家分享,通过参加两会,我对国家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我对国家各个方面的发展更加有信心了。”刘思德说,2023年全国两会是党的二十大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两会,随着各项议程完成,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确立的行动指南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全国两会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动员会。 回归工作后,刘思德常与同事分享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取得的进步。五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450元提高到610元;将更多群众急需药品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住院和门诊费用实现跨省直接结算,惠及5700多万人次;推行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降低费用负担超过4000亿元;设置13个国家医学中心,布局建设7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这些成就与每一位卫生健康事业的工作者都息息相关,与每一位百姓的生活都密不可分。与大家分享我国卫生健康成就、传达会议精神,能更好地展望未来。”刘思德表示,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真切感受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沉。“新的使命督促我要更加努力工作、尽责履职。” 近日,刘思德前往深圳、珠海、中山等地调研走访,进一步了解目前我国医疗健康工作现状,了解人民群众在医疗健康方面的需求。“调研中我了解到,人民群众近年来对医疗的满意度在逐年提高,人民满意是党和政府多年来在民生方面工作的最好证明。”刘思德说,尽管相关工作卓有成效,但仍存在进步空间。“我将尽我所能了解从业人员、人民群众的需求,形成新的提案,尽到政协委员应尽的责任。”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卫生健康事业的工作重点将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基层医疗服务发展不充分、不均衡是刘思德长期关注的话题。近年来,刘思德所在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组团式帮扶省内多地的县级医院,“不仅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资源,也搭建了医院之间沟通对接的桥梁,建立了双向转诊机制,为基层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转诊绿色通道”。刘思德表示,这些经验可以复制和参考。 推动胃肠癌早筛早查早治 “本次参会我作了发言,同其他委员一同探讨如何更好推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推动将科技创新成果落到实处,让科技惠及全国人民。”刘思德介绍,目前我国已是科技大国,每年都有大量科技成果产生,然而最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效率却不尽如人意。 “以胶囊胃镜为例,我们团队从2007年开始相关研究,如今已经在技术层面基本将问题解决完毕。如果能快速投入生产、使用,将会大大降低人们胃肠癌早筛的难度,或可以挽救数十万人的生命。”刘思德介绍,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死于胃癌的患者有28.9万人,死于大肠癌的患者19.6万人,死于食管癌的患者有19.4万人。 据介绍,胃肠癌如果能够早筛早查早治疗,完全是可以预防的。刘思德表示,在风险年龄段做一次肠镜并切除息肉,发生肠癌的风险就会降低68%。然而我国目前的胃肠镜检查能力每年仅能完成3000余万例监测,无法满足风险人群的监测需求。 近年来,刘思德团队牵头制定了国内首部《中国早期大肠癌内镜诊治共识意见》规范性文件,提出高质量结肠镜检查评价标准。目前这一规范已经在全国600多家医院推广。应用这套诊治规范,广州市实施的大肠癌筛查项目将大肠癌患者的早诊率从5.1%提升到88.36%。 从医40余年,刘思德长期扎根医疗最前线,始终把病人当成亲人看待,认真聆听病人的需求,甚至在非麻醉状态下接受了10余次胃肠镜检查,只为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改进检查手法,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痛苦。“在工作中看到很多患者因没有进行消化道肿瘤早筛而造成严重后果,这让我尤为痛心。” 刘思德表示,团队研制的智能胶囊胃镜使受检者在家吞服一颗带摄像功能的小胶囊即可完成胃部的影像检查,极为便捷,属于全球领先的产品,不仅能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消化道肿瘤早筛助力,更有机会通过规划、协调,将这一技术发扬光大,并把类似的经验复制到其他诊疗设备的研发、应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