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广州举办2023年第二次骨灰撒海活动

广州骨灰撒海35周年 3万余逝者魂归大海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4月25日        版次:A04    栏目:    作者:高焓、李国全

     市民们将思念的话语系在花上 羊城晚报记者 高焓 摄

  

  羊城晚报记者 高焓  通讯员 李国全

  

  4月24、25日,广州市举办2023年第二次骨灰撒海活动,一千余名家属参加出海送别活动,撒海骨灰805份。广州市殡葬管理处在送别船只上举行仪式,共同缅怀和致敬融入大海怀抱的逝者。

  

  愿父母“携手”“环游世界”

  

  “从今天起,父母就可以‘携手’一同‘环游世界’了。”年过七旬的康女士兄妹四人带上鲜花,一同送父母最后一程。十多年前,康女士的父母先后过世,骨灰寄放在不同的骨灰楼,通过此次海葬,兄妹四人还有着让父母再“团聚”的心愿。

  “父母生前经常告诉我们,要‘相亲相爱’。”在康女士看来,父母生前,兄妹们都曾经好好地陪伴过父母,这比有形的墓碑更加重要。康女士还说,她和兄妹们已经达成共识,离世之后都将选择节地生态安葬,“无论是海葬、树葬还是花坛葬,总之,就是让骨灰融入大自然”。

  

  “带上母亲喜欢的茉莉和花生米”

  

  “我的父母很早就决定海葬,今天,我和家人、父亲的学生们一起来送父母最后一程。”桂女士的父亲是著名语言学家、外语教育家桂诗春教授。一个多月前,桂女士整理了一本纪念册,想要给父亲的学生们留个念想,当中既有父母从年轻到退休时的照片、全家福,也有父母与学生的合影。“母亲很喜欢戴着‘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照片,这是我帮她拍的。”翻阅着纪念册,桂女士回忆着父母的点滴往事,这次海葬,大家一起带上了母亲喜欢的茉莉和花生米。

  20世纪50年代,桂女士的父母在武汉大学相识,他们都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父亲桂诗春学英语,母亲安群学理工科,后来两人都来到广州工作。“父母给我树立了榜样,他们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人来到世上不是贪图享乐,要为祖国作贡献,这样一辈子才有意义。”桂女士回忆,她曾经问过母亲是否需要买一块墓地,但母亲说,回归大自然就好。

  “从小,姑父和姑妈就叮嘱我,要扎扎实实地做学问。”桂女士的表姐安女士在英国完成博士学业、任教多年后,于21世纪初回国继续从事跨文化传播学术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安女士在国内完成硕士学业、开始任教。她回忆,那时很多外语老师都想着能够多上些课、赚些外快,“但姑父说,要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深入研究理论上。”在安女士看来,姑父和姑妈是自己学业与学术成长路上的指路明灯。

  “桂诗春教授治学严谨,是学术界的楷模,这一点值得我们永远怀念。”20世纪90年代初,张先生和许先生师从桂诗春读博。他们回忆,20世纪80年代,桂诗春将标准化考试引入中国,和同事、学生们在广东探索英语标准化考试改革;同时,桂诗春还将应用语言学引入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已收集到关于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各种纸质书籍达三千种。“跟随桂老师学习,我们很荣幸。”两位先生说。学生们寄语中写道:“桂老师、安老师一路走好。你们开拓的事业由后辈全心继承,发扬光大,生生不息。”

  

  思念的花瓣撒向大海

  

  当船速渐缓,送别船上举行了仪式,缅怀为殡葬改革和节地生态安葬作出积极探索的逝者。随后,市民们将象征着思念的鲜花一瓣一瓣地撒向大海。礼毕,船只缓缓掉头,市民的目光追随着江面漂浮的花瓣,从船头走到船尾。返航路上,雨雾蒙蒙,那片海域在浓雾中渐渐隐去,团团浓雾仿佛替满船人定格哀思,雨水就是船上人思念的泪水。

  记者从广州市民政局了解到,广州市自1988年4月26日首次组织骨灰撒海活动以来,35年间,已累计海葬32154位逝者骨灰。从最初的每年几百单业务到近几年每年超两千单,市民对绿色文明的葬式葬法的接受度越来越高,殡葬改革成效正逐步显现。

  近年来,广州市不断优化骨灰撒海服务,实现线上24小时报名登记、现场业务办理常态化、出海告别多批次、报名不受户籍限制(国内外逝者均可报名),符合相关条件的市民还可申请2000元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