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67岁“眼镜小店”缘何生生不息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6月02日        版次:A10    栏目:高质量发展 一个都不能少“我是钟小威”    作者:王丹阳

     锦泉眼镜博物馆

     何敏怡

     眼镜店中的智慧“黑科技”

  

  

  文/羊城晚报记者 王丹阳

  图/羊城晚报记者 董鹏程

  

  质感细腻的白砂岩外墙,夏日的光线透过玻璃落地窗照进室内。一进门是原木素色,还有一排“智慧”验光黑科技与VR产品,让人倍感舒适放松。

  这是五月盛夏的广州,在车流不息的金融中心区域,在人来人往的珠江新城地铁站口,这家新开的“眼镜小店”不仅交通便利,也靠“清秀”颜值让路人忍不住多看一眼。而对地道广州人来说,锦泉眼镜则是已陪伴其长达67年的“益街坊”老字号。从广州越秀、海珠、荔湾再到天河,从曾经“家门口的眼镜小店”到如今有20家直营门店,今年上半年就连开两家眼视光中心的“老字号”中小微企业,锦泉眼镜为何能够“长寿经营”,持续蓬勃发展?为何能在60多年的时光里,门店规模一直稳步增长,跟着潮流消费的步伐一同向前?羊城晚报记者进行了探访。

  

  做实业最需一步一个脚印

  

  “没有大起大落,一直保持了成长的韧性和向前趋势。”

  “可以很自豪地说,锦泉在60多年来几乎是没有一家店倒闭的。目前最长的一家门店已在同一个位置经营了30多年。还有很多家店经营了10-15年。疫情期间,也没有一个员工工资‘打折’。” 作为这家中小微企业的90后女掌门人,何敏怡谈及锦泉眼镜67年的“长寿经营”颇为自豪。

  锦泉眼镜始创于1956年,广州市越秀区小北路的一间小店,当时还叫作联合眼镜水笔合作社。当时人们对眼镜的需求没如今如此强烈且多元,以小修小补为主,主营修补墨水笔和眼镜。锦泉的第一代的掌门人是郭炳老师傅,他跟何敏怡的父亲何锦泉成为师徒,把自己毕生所学传授。20世纪80年代末,何锦泉跟随时代潮流,把联合眼镜水笔合作社更名为锦泉眼镜,一直延续至今。

  “广东人比较务实,做实业更需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一副副眼镜做出来,一个个客人做好服务,才有口碑积累。”何敏怡说,锦泉眼镜在20世纪80年代只在越秀和天河各有一家门店,直到2000年跟上了时代风潮,才迎来一个契机。

  何敏怡回忆,当时锦泉成为了广东本土一部热播连续剧赞助商,由此,锦泉在2000年加快发展,形成15家门店的规模。

  

  “老广”眼镜店为何能长久

  

  直到2018年,何敏怡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硕士毕业后就回来接班。在接班的5年里,锦泉眼镜新开了5家新店。从传统的眼镜门店到增加先进的仪器、设备的眼视光中心,让顾客有更多选择适合自己、个性化的眼镜,提供高附加值专业体验服务,其中,2家天河新店在去年底就已有规划选址。 “新的门店像一个从小看到大的孩子,从毛坯到开门迎客,我很有成就感。”她说。

  广州的眼镜店跟别的地方有什么不一样?

  在何敏怡看来,就像广州人比较低调务实一样,广州本土眼镜店可能外面看上去平平无奇,但是顾客进去后却会有专业、热情的服务。尤其是开在社区的“街坊小店”,店铺不大,但在时间沉淀上却少则五年十年、多则几十年陪伴顾客,可以看着一个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再到毕业结婚生子,是名副其实的“益街坊”店。

  如果粗略翻看,近几年大众点评上有关锦泉的5000多条点评,靠前的关键词是“清洗眼镜、调架、交通便利、有街坊人情味”等等。

  何敏怡说,锦泉的发展理念最重要的是诚信。“扎根在广州这样一个务实、包容的城市,锦泉跟顾客不单是买卖关系,更像多年老友。”

  她说,不少客人每天路过买菜或者接小孩子放学,上下班午休,都会愿意进来跟店员聊聊天,洗洗眼镜。甚至不少顾客早已从广州老城区搬到天河生活,但看到今年锦泉在天河开店,也会进门特意来聊几句“捧场”。

  

  跟上潮流让“专业服务可视化”

  

  不少中小微企业,还有老字号,都会面临一个危机:怎么样去发展。

  何敏怡坦言,不少老字号可能都还是父辈在掌舵。面对时代潮流,传统企业如何去筛选适合自己的方式,怎样更懂年轻人这方面,她反而有一定的优势。

  最近这三年多,锦泉从外到内发生了改变,发力让老字号能够与时俱进。

  “老字号不是老古董,老字号也很有文化底蕴,但首先得吸引人去了解,才有后续进步。”何敏怡说,以前锦泉可能对外观没有太多想法,但现在必须要注重起来,要让消费者从进门前,就能感受到锦泉与时俱进的变化和文化氛围,还要让专业服务可视化。

  现在每逢出差旅行,眼镜店、精品买手店、商场甚至医院,都是何敏怡喜欢去的地方。她会观察留意,其他商家如何设计欢迎客人的动线,店铺内有哪些贴心的小设置,能够让客人觉得好方便或暖心,就记录下来用到自家店面上。这些“小温暖”“小确幸”,正是锦泉和顾客加强情感链接的细节所在。

  “世界很大,中国最好。中国很大,还是广州最好。”何敏怡说,自己在广州出生、长大,虽然出国留学很多年,但是硕士毕业当天就马上飞回广州开始接班。只因她觉得国外再好,不如中国好。 “希望自己的事业能够在广州生根发芽,带给更多人更专业、健康的视觉生活服务。”何敏怡说。

  

  对话90后:风浪中迎挑战

  

  羊城晚报:锦泉眼镜有60多年的历史,从街坊店到现在连锁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一家小店为何可以高质量发展,一直乘风破浪向前走?

  何敏怡:能够做成60多年的老字号,有几个关键词:诚信、品牌价值和企业文化。诚信是最重要的根基,而企业文化是根基的“土壤”。

  如果一个企业根基够稳的话,经历过风浪后,都能站稳脚跟。疫情之后,有一个说法是“剩者为王”,能够生存下来的人才是最强的。诚信和企业文化,就是支撑锦泉可以一代一代延续下来,不断去发展的很重要的原因,这已经融在了我们每个锦泉人的血液里。

  羊城晚报:作为中小微企业,要长期保持高质量发展并不容易。你接班以来,面对的最大的危机是什么?如何应对?

  何敏怡:我是2018年6月回国开始接班。记得2019年还没有过完春节,疫情开始了。因为刚回公司,当时一边要在工作上继续跟同事们磨合,一边要想办法让锦泉可以坚持下来,既要保住企业,也要保住员工的饭碗,凝聚大家的向心力,一起去挺过疫情,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幸运的是,眼镜行业是刚需,尽管需求不明显,但顾客看不清东西就需要配眼镜。

  另一方面,眼镜行业虽说是耐消品,消费者要到线下去进行验光,配出来的眼镜才会更加的合适、舒服。但是当时有一段时间大家都没有办法出门,怎么到店里配眼镜?所以,我就重新组建了公司的营销方向和内部服务体系。在售后的流程很多方面进行设计,完善跟踪回访服务,让客人跟锦泉的黏度大大加强。这些可能是以前员工会有所忽略的。重点就是在线上,如何通过数字化,让锦泉去跟消费者建立链接,让消费者有勇气有信心,愿意踏出家门,到线下门店来配眼镜。同时也会在线上想方设法去满足客人的配镜需求。

  如果说我接班以来,公司发生了一些根本的变化,就是经过三年多后,锦泉几乎是每一个员工,都已形成了自己比较完善的线上服务链路。这也是对公司内部服务体系的重新架构与建设。也正是这几年“风浪”里面对服务的不断调整、优化,客人也逐渐更加认同线下专业的验配和服务体验。保住了企业,也保住了员工的饭碗,我们就是这样不放弃走过来的。

  羊城晚报:“家门口的眼镜小店”虽小,但也是老字号,知名品牌。作为一个90后主理人,你对锦泉未来发展有什么规划?

  何敏怡:锦泉从第一代郭炳老师傅到我父亲第二代,到我现在第三代,很希望能在我手上把锦泉打造成百年老店,创造一个百年品牌。中国人现在正在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无论儿童青少年,还是中老年,大家都在面临视力健康问题,希望锦泉能够成为广州健康服务业的代表。至少在广州人心中,锦泉是一张可以打出去的靓丽的广州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