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四平市仁兴里的沉浸式街区人头涌涌 新华社 许畅 摄 |
(本栏目与广州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联合主办)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中有这么一个情节,宝玉初见黛玉,要给黛玉起一个字叫“颦颦”。探春问宝玉出自什么典故。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甚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文化发展过程中,我们既推崇“引经据典”的传承,也赞赏“前无古人”的创造。这一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请你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学生习作1 承华夏之泱泱,创大国之风范 □魏湉 广东广雅中学高一(1)班 前有孔子以“述而不作”之旨,传中华传统;后有《红楼梦》破古代小说之形,开思想新潮。五千年华夏,无论是文化的发展、历史的变迁,无不是由“引经据典”的传承和“前无古人”的创造绘就的。为何传承?为何创造?我们思考,追问。 传承,是立身之本。沿袭古人,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从探春“只恐又是你的杜撰”便可见一斑。儒学经典重本源、重解释,《史记》敬本真、敬历史,到《红楼梦》,更是一展芳华,再现一个时代,这些中华瑰宝令我们痴迷、惊羡。不由想到,国家非遗、世界非遗都是在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它使文明延续、使精神永存,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根脉,使源头活水永葆甘甜。 创新,是发展之翼。借宝玉“除四书外,杜撰的甚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一说,可见四书五经虽是古时正统,但其他“杜撰”的奇思妙想也一样在成就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没有填词于曲的妙用,何来宋词之自由典雅、人人称道?没有商鞅变革旧法,何来大秦之威名四震、传奇四方?创新才能使时代进步,挖掘潜能无穷。 诚然,一味传承易使思想僵化、丧失活力,一味创新易失民族之本、发展初心。正因如此,文化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正呼唤我们将继承与创造融为一体。继承和创造共同成就文化传承。当下,我们身处急速变迁、迅速交融的国际环境中,我们既要在时代浪潮中占得一块潮头,又要立住脚跟,明晰自己从何来、向哪去。文化传承才能让我们更具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内涵,为中国注入历史的恢弘力量。继承让我们保有底气,创造使我们拥有勇气,当“一带一路”再次连接起周边各国,“丝路”精神又添时代新彩,我们在传承先祖对辽阔宇宙的向往和遐想中,用先进科技手段让“嫦娥”奔月,让“伏羲”逐日,让“悟空”探索暗物质,让“天问”寻觅天音……自古以来的“民本”思想,又一次被赋予了中国特色,以全民智慧,造盛世繁华。 我们推崇传承,赞赏创造;我们铭记历史,展望未来。我们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自信地踏上创造一个更加繁荣的盛世的旅途。我们坚信,承华夏之泱泱,将再创大国之风范。 学生习作2 回望经典,烙印时代 □刘扬 广东广雅中学高一(1)班 泱泱华夏,千年传承,经典层出,星河璀璨。 看“红楼”一梦,女娲补天遗顽石载事;叹“颦颦”二字,宝黛初见笑杜撰经典。一个是神话经典;一个是妙手偶得,被人笑作杜撰,又为读者传诵百年。文化的经典、个人的创造,在不同的时代总能擦出不同的火花。 一个民族的经典,是前人赠予的智慧,是不能忘却的标识,是文化自信的资本。诗词大会是传承文学经典,对宋代减字谱的解读与演奏是传承艺术经典;“中医药进课堂”则是对医学技术经典的传承。如果说这些都太贴近文化,那么其他领域的经典传承,譬如骑楼的修缮,譬如节气与历法的沿袭,都是传承的代表。正因为我们的传承,中华民族才得以千年赓续,优秀文化、技术、思想与产业才得以继续发展。 经典是定格的,而时代是发展的、丰富的、变幻的。在儒家“述而不作”的思想影响下,我们的传承做得一直都不错,而创造就成为更被看重的品质,成为当今时代的大势所趋。从古代四大发明到现在的“新四大发明”,从杂交水稻到二氧化碳人工固定,从五笔输入法到量子计算机,各个领域的创新硕果累累,也为人们所称颂并喜闻乐见。在各个时代都有人“杜撰”,不论是“以述为作”还是另辟蹊径,抑或“背离宗法”,创造,这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正因如此,守成与革新不是对立,而应该成为相辅相成的两股力量。文化上我们已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苏轼科考,杜撰黄帝言行生动自然;鲁迅著文,锐利指出焚毁屋子和全盘接受都是“浑蛋”“懦夫”;今又有《唐宫夜宴》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结合,呈现一场视听盛宴。单看东坡,若他不通晓黄帝言行,也势必写不出让考官惊叹的“典故”。由此可见,杜撰是经典基础之上的发展,经典是创造不可或缺的素材。在文化上如此,在其他领域亦然。非遗一定要传承,可没有创新就可能失去吸引力;科举有长处,但除了公平,还要有时代性、创造力…… 借鉴与回望,杜撰与创新,这样的有机结合幸而在当今为那么多人所赞赏,我们的时代才能更快地进步。我们不再“恐又是杜撰”,也不会抛弃我们曾有的“四书五经”。 教师点评 魏湉的作文观点鲜明,分别阐述了传承和创新的性质和作用,又从文化领域拓展到其他领域,用丰富的事例表达了对将传承与创造融为一体的赞赏。行文层次分明,脉络清晰。更为难得的是,文章贴合当下现实,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呈现了青年对时代的叩问与思考。但对“诚然,一味传承易使思想僵化、丧失活力,一味创新易失民族之本、发展初心”的阐发未能充分展开,有些可惜。 刘扬的这篇作文纵横捭阖,洋洋洒洒,还信手拈花,见解独到,呈现了良好的文学修养,以及能关注当下现实的视野和不俗的思维方式,可见功底。作为一篇考场作文,文章不拘套路,不生硬、去僵化,让人尤为激赏。作者丰厚的素材积累,也让人印象深刻。 (广东广雅中学教师 张璇) 非师点评 两篇作文显然都是能够获得高分的优秀作文,他们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都从《红楼梦》中贾宝玉关于“颦颦”二字发出的感慨生发出去,以小见大,立意高远,紧扣时代脉搏;二是两位同学的文字功底都非常好,文字华美酣畅,洋洋洒洒,引经据典,纵横捭阖。 两篇作文也各有特点。魏湉同学的视野更加开阔,文字更加恣肆,有排山倒海之势;而刘扬同学略接地气一些,更贴近生活现实。 看这样的高中生作文,非常佩服现在孩子的文字功夫以及知识面,但也有一点小小的疑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老师在布置作文的时候有所提示,为什么两位同学都能够从一句贾宝玉任性的话里想到“泱泱华夏”四个字?一位用作标题,一位用在开头。这究竟是现在孩子的格局确实宏大,还是只是一种固化? 传承与创造、借鉴与创新,其实也是一个可以结合我们真实生活来讲的话题,不知道现在的考试评分标准中,一篇实实在在写自己的真实感悟、不拔高的作文,还有没有可能得高分呢? (作家、短视频博主 麦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