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23年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将于6月17日回归

125条龙舟于珠江挥桨逐浪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6月07日        版次:A07    栏目:    作者:柴智、苏荇

     过往比赛精彩瞬间 图/穗体宣

  

  珠江泛舟,挥桨逐浪,百舸争流!时隔三年,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将正式回归。

  昨日,记者从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新闻发布会获悉:“广药集团杯”2023年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将于6月17日在中山大学北门广场至广州大桥之间的珠江河段举办。市民最佳观赛地点为该河段的南北两岸。


  盛况空前:125条龙舟、近5000名运动员参赛


  源自1985年广州龙舟竞渡赛的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是广州传统龙舟赛事,在1994年更为现名。该项赛事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中国龙舟协会、广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2023年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共设四个项目,分别是传统龙舟600米直道竞速、22人龙舟600米直道竞速、彩龙竞艳和游龙表演。

  据广州市体育局副局长林燕芬介绍,今年的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受到热情响应,选手报名参赛非常踊跃,共有125条龙舟、近5000名运动员报名参赛,分别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驻穗使领馆、在穗商会、高校,兄弟城市、对口帮扶城市及广州各区。

  为确保赛事安全顺利地进行,组委会前期开展了赛事风险评估和风险点排查,制定了安保工作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赛事当天比赛航道水域将实行封航,晴波路、潭月街、海山街、渔唱街及中大北门广场等路段将实施临时交通管制(具体以公安和海事部门的公告为准)。


  最大亮点:非遗元素彰显岭南文化特色


  作为一项历史悠久且深受市民群众喜爱的传统赛事,本次龙舟邀请赛在参赛规模、办赛质量、主舞台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提质升级。以赛事赋能,完美呈现岭南文化,实现传统非遗与现代城市发展的结合;以“舟”为媒,进一步提升赛事的非遗文化内涵,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商贸等相关业态的融合,促进体育消费,推动赛事与城市的和谐发展。

  此次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最大亮点是非遗文化将贯穿始终。从5月底的起龙舟,到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再到17日的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不仅有202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州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分会场等活动,端午节前后还将开展丰富多彩的龙舟景活动,与本届国际龙舟邀请赛的非遗展无缝链接,为参赛选手和游客奉献长达一个多月的非遗盛宴。

  “扒龙舟”是广大群众世代相传、喜爱程度高、参与范围广、活态存续良好的一项民俗活动,主办方将围绕“扒龙舟”这一核心项目,联动其他非遗内容,展示广州非遗的迷人魅力。在6月17日设在珠江岸边的启动仪式上,将安排醒狮、武术表演和《赛龙夺锦》等非遗节目,届时岸上、水中的表演和竞渡交相辉映。

  为了更好地展示岭南文化,6月17日至24日,星海音乐厅广场将设置以“龙舟”为主题的非遗展。非遗展区由龙舟文化、传统美术、传统雕塑、传统美食、传统医药五大展区组成,每个展位均按照非遗项目的类型进行精心设计,并加入多样化、沉浸式的互动体验。现场可以了解龙舟的制作工艺,一览龙舟宴、嫁女饼、菠萝粽、沙湾等传统美食,更有广州灰塑、牙雕、榄雕、广彩、剪纸、通草画等大师作品展示以及广州传统医药特色文化体验,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赛赋能:以“舟”为媒,推动龙舟文化深度交流


  近期,广州各地的龙舟活动层出不穷,荔湾泮塘400多岁的“老龙”出水、海珠湖的龙舟亲子体验活动等,让市民充分领略了岭南文化的魅力。各区的龙舟队也无惧酷暑,紧锣密鼓地备战此次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

  为了让游客和市民加深了解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组委会在赛前精心策划了两场推广活动。6月9日,主办方将走进番禺区上漖村,探索传承百年的造船工艺与原始龙舟文化,感受广州千余年的龙舟文化精髓。6月11日,永庆坊将举行龙舟赛的推广活动,通过设置新颖、有趣的游戏与市民互动,让传统和现代文化擦出火花,向大众呈现更为丰富的龙舟文化内容,更好地促进“文商旅体”融合。此外,天河体育中心南广场也将设置大型龙舟主题造型,助力宣传推广龙舟赛事与龙舟文化。

  本次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不仅设有22人龙舟竞速,还设有传统龙舟竞速、彩龙竞艳、游龙表演助兴,展示独特的岭南文化。其中,传统龙、彩龙和游龙的队伍全部来自广州本地,汇聚了全市龙舟赛事的佼佼者,将营造与众不同的视觉体验。

  为进一步提升龙舟赛的影响力、加强与兄弟城市的交流,组委会积极邀请各地队伍来穗参加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发挥龙舟文化交流纽带作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肇庆等城市,还有南昌及龙岩均将组队来穗参赛。此外,美国、加拿大、德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驻穗使领馆及商会代表队也将组队参赛,一道击桨珠江,龙舟竞渡,共同呈现一场精彩纷呈的龙舟盛宴。

  羊城晚报记者 柴智 苏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