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与导师交流设计作品 |
文/王沫依 图/受访者提供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这是基于教育部在2019年提出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基础上的重要行动。其中宁波诺丁汉大学(以下简称“宁诺”)共有《戏剧概论》《过程工程项目》《设计、制造及项目》三门课程入选,宁诺也成为唯一一所同时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中外合作大学。 作为本科教育的核心阵地,课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现有课堂模式上如何实现突破?延续英式教育体系的宁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科技落地,体会技术对课堂丰富加持 据悉,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相比首批有三个显著特点:覆盖范围更广、课程结构更优以及课堂改革更深入。除了前两点是对入选课程的整体评价外,“课堂改革更深入”一点格外引人注目,它包括对线上课程、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的开放共享,包括鼓励线下课程运用智慧教室等新技术手段,体现着国家在落实教育数字化以及推动先进教育理念的方向。 实际上,这一点在宁诺的课堂上经常得到体现。就以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设计、制造及项目》来说,乐高的Mindstorm系列是教学活动中的“常客”。它配备丰富的可编程主机、传感器、马达等元件,能快速让学生完成从构思到测试的步骤,不少上完这门课的学生都认为“帮助很大”,国际生Ricardo Bossano更直言在课堂上“真切地体会到高新技术设计与制造的乐趣”。 课堂的内容反馈,最直观的便是成果的产出。这门《设计、制造及项目》是宁诺机械、材料与制造工程系的核心课程之一。近年来,宁诺机械、材料与制造工程系超过50%的毕业生进入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哥伦比亚大学等全球顶尖学府继续深造,或进入苹果、宝马、华为等世界知名企业工作,成为引领全球工业发展的支柱型人才。 双向互动、多元合作带来更高效课堂 传统的课堂往往容易为追求效率和知识的输入而陷入单向互动的模式,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实现师生良性交流,从而让课堂的效率最大化?宁诺以“小班化、合作式学习”给出了答案。 采访中,不少学子表达了对于宁诺课堂模式的认可,虽然适应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来自广东的2021届电子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吴维正就表示,相比起从前的被动等待,初到宁诺时,课堂上“发表想法”的要求竟让她一时语塞,不过很快她便适应了这一方式,并努力尝试辩证地看待任何问题。 高频率的双向互动激发了课堂的活力,而这是否意味着课堂成为学习唯一的“主战场”?实际上,并非所有知识都来源于课堂,相反,课堂甚至在学生接收的知识领域中只占相对较小的一部分,而更多的知识输入来源于课外的进一步探索,这也和大多数学生过往的学习经历有所不同。接连斩获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录取的2023届航空航天工程专业毕业生许之吟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课堂上老师讲得“并不多”,因此“学习上更多需要自己去搜索和理解相关论文,以及通过与同学合作完成小组作业来消化知识点,有不懂的再去问老师,慢慢形成这样的学习体系”。 由于小班化教学,每个学生的表达都能在课堂中得到正向的反馈和互动,无形中提高了课堂效率,而许多课程任务对合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例如合作制作一架水陆两栖车辆等有趣的作品,反过来又促进课堂内外学生间的沟通交流。 着眼“学以致用”的课堂,也充满着人文关怀 在宁诺的课堂,除了知识,实践与应用能力同样会被重视,以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深悟透、融会贯通。2022届国际商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曾忆在接受采访时就毫不犹豫地表示“太喜欢宁诺的氛围”,她提到,自己所学商科课程的作业是真的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各种能力而非无法落地的抽象概念。 “我记得有一门课会使用一款国外的软件模拟经营一家公司,并且还要与其他同学在同一市场竞争。你需要像真实经营一家公司一样去考虑产品差异化、市场营销等方方面面的事情。”曾忆这样回忆,她不仅在本科期间就获得了专业招聘公司的实习机会,因为出色的表现得到肯定,一毕业便顺利进入了心仪的猎头行业。 关注“实践”的课堂,并未因此失去应有的温度。在2022年国际设计大奖(IDA)中一举拿下包括1项金奖、6项银奖和3项铜奖等14项大奖的宁诺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作品中,不乏为手和手臂截肢者设计的健身重量带、家用中药自动煎煮器等充满巧思、科技感和人文关怀的作品。例如获得金奖的作品UniBond是一款适用于手和手臂截肢者的健身重量带,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健身需求增减重量。谈起设计的初衷,设计者王治超坦言灵感来自残奥会,“疫情期间,残奥会运动员没有合适的条件训练,那普通残障人士就更难进行体育训练了,因此,我们想要为这部分人群设计一个更为通用的健身设备”。 据悉,获奖的作品绝大部分来自于工业设计专业大四的课程毕业设计项目,在两位老师联合授课以及这一专业其他任课老师的优化打磨下,饱含师生心血的作品得以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而这些便是对宁诺优质课程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