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中国与众不同的产业政策迎来收获期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7月18日        版次:A07    栏目:首席评论    作者:盘和林

  □盘和林

  

  2023上半年经济数据公布,上半年规上工业企业同比增长3.8%。而分产品看,可以看到,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产量分别增长54.5%、35%、34.1%。上半年,中国出口机电产品同比增长6.3%,占出口总值的58.2%。其中,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增长61.6%,拉动我国出口整体增长1.8个百分点。无论是工业企业产值,还是出口“新三样”,我们都看到了中国两大新兴产业的身影:锂电池车和光伏。

  锂电池车、光伏两大产业已成长为中国制造新名片。借锂电池车产业崛起,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根据中咨华研数据库ByResearch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汽车销量占全球汽车销量的32.91%,是第二名美国的两倍。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我国生产的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等关键部件占全球市场份额70%。而根据国际能源署(IEA)2022年的报告,中国在全球太阳能组件市场份额已超80%。

  随着锂电池汽车、锂电池、光伏产业的壮大,人们开始思考这些产业成功的秘诀,有人将其引入到了一个话题:这些产业的成功,是不是得益于中国的产业政策?是否预示着中国产业政策获得空前成功。关于产业政策,经济学家一直争论不休,有人支持产业政策,有人强调产业政策的负外部性。

  笔者认为,关于产业政策的思考要避免走极端。

  欧美日都有产业政策。日本产业政策从二战后就开始了,我国产业政策早前思路就来自日本。美国也有产业政策,比如美国硅谷科技企业起飞离不开美国国防部订单。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国防部购买芯片量占芯片总产量的40%,可以说没有美国国防部订单就没有美国芯片业的崛起。再比如SpaceX的成功受益于NASA的太空物流订单。而去年,美国抛出了超过500亿的产业补贴政策来驱动芯片制造业回归,这项政策当前已经对欧洲、英国、日韩的半导体产业形成了压力,促使这些国家的核心半导体企业向美国迁移。

  所以,产业政策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诚然,在理想框架下,比如理性人假设下,产业政策的确会伴随一定的副作用,比如权力寻租、不公平竞争、效率下降等问题,但别忘了,全球市场远未达到理想状态,所以一味否定产业政策是错误的,尤其是面对各国竞争的时候,要避免在对待产业政策问题上过于“书生气”。

  但另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关于产业政策利弊的讨论。产业政策的确有弊端,但幸运的是,正是围绕产业政策的那些争论,让中国政府意识到了产业政策中的雷区,才让中国产业政策的具体做法上更加合理。这里的核心点在于,我们更加强调技术上的优胜劣汰。中国产业政策更加注重新科技,更加重视新产品、新应用,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而针对不同产业,我国采用了不同的产业政策。

  比如光伏产业,我国光伏产业起步很早,早在次贷危机时期,中国光伏产业已经历过一轮产能过剩,当时因为次贷危机欧美对光伏需求锐减。若按日本产业政策做法,政府会对光伏企业发放贷款。而中国产业政策是采用授人以渔的方式。通过电网提高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的方式,来增加需求。有了订单,有竞争力的光伏企业得以存活,同样是因为有了订单,中国光伏企业从来没有停止过技术创新上的竞争。比如光伏电池,当旧生产技术达到能效极限,中国光伏电池企业纷纷在HjT、topcon、钙钛矿等技术领域进行技术“竞赛”。

  再比如锂电池车行业,我国发展锂电池车的产业政策不是直接给汽车企业贷款,而是采取完善基础设施的方式。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公布的数据,2022年末中国累计充电桩数量达521万台,同比增长率为99.08%。正是通过加强充电桩供给,尤其是投放大量快充桩,我国2022年和2023年才出现了锂电池车购车需求井喷。不仅如此,地方政府在锂电池车产业政策方面做法也相当灵活。比如上海最为成功的一点是以优惠政策引入了特斯拉,带动了长三角锂电池车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的发展。比如安徽合肥投资蔚来,和国企江淮汽车形成产业协同,盘活了两家车企。

  综上,我们发现,中国虽然也有产业政策,但中国产业政策没有脱离市场规律,市场依然发挥着资源配置和优胜劣汰的作用,也没有发生国企挤占民企市场份额的事情,这几个新支柱产业中,民企依然是行业主力,依然要通过技术竞争来获取优势。在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的表述以来,中国产业政策更加注重的是供给优化、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无论是区块链、元宇宙、web3.0、ChatGPT、锂电池车等,各级政府都在积极参与。对此笔者的总结是,中国产业政策的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更加务实,也更加尊重市场规律,也更灵活。

  (作者是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