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下美景 羊城晚报记者 董鹏程 摄 |
羊城晚报记者 董鹏程 通讯员 穗规资宣 广州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离不开现代公路骨架的支撑,桥下空间作为现代公路立体网络的必然产物,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主题线调研活动,羊城晚报记者跟随调研团队来到猎德大桥临江大道桥下节点,了解其规划改造经验。 天河区猎德大桥临江大道桥下节点位于临江缓跑径中段,桥下空间可利用面积约4018平方米。此前,因环卫设施、停车场设置不合理等挤占人行通道,通行效率较低,环境品质不高,与珠江新城的国际大都市CBD形象不相适应。 为提升城市品质、焕发城市活力、展现城市特色,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谋划城市空间高质量发展上主动作为,鼓励将消极空间改造为更高效复合的公共空间,为市民提供更多公共场所,为城市布设更多活力空间。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受托编制《广州市市政桥梁桥底空间建设规划及技术指引》,以“一桥一方案”“一桥一特色”为工作思路,结合区位条件、用地条件、交通条件、空间条件、人流条件以及周边居民需求等要素,制定桥下空间优化提升方案。其中,天河区完成的猎德大桥临江大道桥下节点就是第一批完成桥下空间改造的成功案例之一。 在改造这一节点的过程中,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创新提出规划主导全流程管控思维,以全面摸查-统筹规划-媒体策划-概念方案-设计施工-移交管理全过程一体化管控保障规划理念在建设阶段准确传导;同时运用“温度规划+仿真实验”的设计方法,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绣花功夫做好超大城市治理,通过现场交通实验采集空间数据,分析空间行为特征,探索方案设计合理性,做科学合理、有温度的设计;此外还突出地方特色,在改造过程中注重在地性文脉延续,传承区域文化记忆,力求“见人、见物、见生活”。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国锋介绍,猎德大桥临江大道桥下节点对桥下区域赋予“龙舟文化”特色,通过改善交通、更换铺装、增加设施、提升景观、桥梁涂刷等设计手法,将“城市消极空间”打造成环境优美、整洁干净的口袋公园,为群众释放出更多的休闲活动空间。 如今,精细化的设计使曾经单一消极的角落转变成安全活力的交流空间,有效提升了人居环境品质,成为市民打卡地。同时,天河区猎德大桥桥下空间微改造已成为“广州经验”,被写入联合国官网可持续发展目标专栏《活力包容开放特大城市的绿色发展之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广州地方自愿陈述报告》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