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邑考和姬发兄弟重逢 |
费翔饰殷寿 |
“父子”关系是理解《封神第一部》的关键词 |
|
文/李丽 鉴定对象:《封神第一部》 上映日期:7月20日 第一次,我在看一部国产古装大片尤其是魔幻大片的时候,既没有出戏也没有发笑。鉴于很多人都跟我有相似的感受,我想《封神第一部》起码做到了两点:一是世界观的完整和自洽,二是价值观符合现代人理念。 影片的题材已经决定,这毫无疑问是一部奇观电影。片中也确乎有种种奇观,譬如申公豹的头颅离身术,又譬如比干为让妲己现原形而剜心。但若仅限于奇观,《封神第一部》显然无法与现代观众共鸣。尤其考虑到影片在世界观打造时主要参考了《封神演义》,因此我们看到的实际上是明代人的脑子所想象出来的殷商世界,这离21世纪的你我更是无比遥远。 但我们还是看懂了《封神第一部》,为什么?很简单,因为它在故事的底层逻辑上对话的是21世纪的我们,而不是遥远的明代人或殷商人。纣王对质子们精神PUA?懂,很多人在职场遇到的比这有过之而无不及。诸侯为了救子而纷纷坐以待毙?懂,这样的亲情迄今都是人类最赖以生存的温暖。姬发弃暗投明完成成长?更懂,他亲爹姬昌那句“你是谁的儿子,不重要,你是谁,才重要”显然是现代人更能理解的自我觉醒之道。 因为看懂,所以不会发懵,更不会发笑。我代入了坐拥权力无法放弃的纣王,代入了信仰崩塌内心崩溃的殷郊,代入了无意中吃了儿子的肉而陷入无尽痛苦的姬昌。因为电影片名虽然有个“神”字,拍的却全是最普通的人。 《封神第一部》有两个角色塑造得极好,一是殷寿,一是姬昌。作为真正的主人公姬发的两个父亲,他们一邪一正,却同样丰满。在《封神演义》里,两人的形象都更为扁平和极端:殷寿更为残暴,姬昌则是接近半神的存在。但《封神第一部》的改编,却让这两个人物都更“贴地”了。 以两人的一场重头对手戏为例——姬昌食子。原著中,姬昌的大儿子伯邑考带着礼物去救他,却被妲己所害,被做成肉饼,送给姬昌吃。姬昌虽能未卜先知儿子之死,但为了蒙蔽妲己还是把肉饼吃了。在电影里,这段情节被改成了伯邑考早就猜到殷寿不会轻易放过他们父子,因此主动提出献出自己。考虑到伯邑考对于姬昌及其封地的重要性,纣王接受了这个交易。而把他做成肉饼让姬昌吃下,同样成了殷寿的手笔。片中的姬昌被设定为算天算地唯独无法算自己的命运,因此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下了肉饼。得知真相后他几近崩溃,但最后还是承担起了命运的重担。 这一改编不但让姬昌和伯邑考父子的形象变得更有血有肉,也展现了纣王殷寿除残暴外的更多层次。他理性且有谋略,懂得如何在姬昌一家中选择更有分量的受害者,更懂得利用食子一事彻底击毁姬昌的内心。另外,这还是一个父亲对另一个父亲的深度妒忌:你处处不如我,但你却拥有两个好儿子,所以相比毁掉你,我更想亲手毁掉你的骄傲和幸福。 电影里其他篇幅或多或少的角色,也皆有改编的神来之笔。倒是让很多人惊艳的妲己,我有些失望。影片将妲己变成只为报恩不知善恶的狐妖,确实避免了过去该角色在种种影视作品里“红颜祸水”的刻板形象。只是与此同时,妲己却不小心陷入了另一个窠臼——她成为了承载纣王种种不愿丢弃的“欲”的工具人。作为片中为数不多的女性角色之一,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