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运华 刘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侨乡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五邑大学注重挖掘侨乡文化宝贵资源,积极探索构建侨乡文化育人体系。 以价值引领为导向,挖掘侨乡文化的宝贵资源 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汕头考察时指出:“华侨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建设跟我们有这么一大批心系桑梓、心系祖国的华侨是分不开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汕头侨批文物馆时强调:“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揭示了侨乡文化遗产在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作用。 广东是中国的第一大侨乡,粤籍华侨华人占世界华侨华人的三分之二,侨情是广东省最大的省情之一。江门是著名的侨乡,有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530多万人。爱国爱乡是他们始终不渝的情怀。碉楼、祖祠、祖屋、祖坟、侨批、族谱等文化史迹和文物文献是广大华侨华人找得到根脉、记得住乡愁的历史印记。他们还吸纳侨居地各国的文化,与岭南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形成中外融通的侨乡文化。侨乡文化是岭南文化在近现代的传承发展,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侨乡文化在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岭南文化在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方面的传统,是华侨先辈先行先试的实践总结,蕴含着坚韧不拔、勇于战胜困难的气概,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品格,拼搏进取、勇立潮头的魄力,情牵桑梓、心系祖国的情怀,精诚团结、和睦合作的美德,侨乡文化的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把丰富的侨乡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人才培养资源,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爱乡之情,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五邑大学鉴于江门的侨文化资源丰厚,建校以来十分注重侨乡历史文化的挖掘、研究和转化工作,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推动侨乡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领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由此构建了一套价值引领的侨乡文化育人体系。 以学术研究为支撑,筑牢育人体系的根基 大学的根本使命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而培养人才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大学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上有原创性的贡献,以这些高质量研究成果启智润心,滋养学生。五邑大学十分重视侨乡文化学术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一是成功打造全国唯一的新兴交叉学科“侨乡文化与遗产”。五邑大学作为地方高校,其优势是地处侨乡,有调查研究之便,因此举全校之力将“侨乡文化与遗产”作为独立的研究主体和新兴交叉学科进行建设。建校初期成立“五邑文化与华侨研究室”,1996年侨乡文化的研究入选校级重点扶持学科,2008年入选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2年入选省重点学科,2014年被审核认定为省协同创新发展中心,2018年入选省珠江学者设岗学科,学科发展进入快车道。 二是着力培育高水平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关键,五邑大学凝练了一支校内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多学科师资队伍。“侨乡文化与遗产”涉及多个领域,以开平碉楼为例,其价值挖掘涉及历史学、建筑学,遗产保护涉及历史学、建筑学、材料学,开发利用则涉及历史学、旅游管理学、法学、建筑学、艺术学等更多的学科。师资队伍中涌现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南粤优秀教师、省优秀社会科学家等高水平人才。 三是培育高水平研究成果。学校鼓励教师潜心侨乡文化研究,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把“侨乡研究”丛书打造成闪亮的学术品牌,一些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2009年以来,“侨乡文化与遗产”学科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 四是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工作成就卓著。经过多年努力,五邑大学成为“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的首席专家单位,省政府重大文化工程《广东华侨史》编修主编单位之一,全国最大、展示效果最好的华侨华人博物馆群的学术策展单位,参与起草《广东省侨批档案保护管理办法》。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支持江门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华侨华人文化被纳入国家战略进行高水平建设。学校的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决策影响力显著提升,为学校构建价值引领的侨乡文化育人体系夯实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大学侨乡文化育人体系 五邑大学充分挖掘和利用侨乡文化资源,在大学精神凝练、校园文化塑造、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科建设中,学校党委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探索构建并扎实推进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基础、通识教育为理论拓展、课程思政为理论应用、实践教育为理论体验”的“四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侨乡文化育人作为重要内容和要素,渗透、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各个环节中。 一是将优秀侨乡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为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的学习,学校编写了辅助教材《五邑侨乡历史文化概要》,主要配合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在各门思政课教学中,鼓励教师采用侨乡历史文化的典型案例,增加大学生的亲近感和可触及感,提升教学效果。 二是开设通识课程。在通识课的课堂教学中,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通识必修课程《侨乡文化通论》。该课程以家国情怀、文明互学互鉴为主旨,讲述近代以来与中国历史命运紧密关联的侨乡文化形成史、发展史,讲述华侨华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勤劳智慧、奉献当地的价值观实践及开放包容、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胸襟。在通识课情景教学中,创作了音乐诵读剧《侨批·中国》,通过从世界记忆遗产侨批中精心挑选10封家书,以“信使”为主线,以舞台形式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历程,热情讴歌了近代以来五邑华侨在海外不忘根脉、艰苦奋斗、爱国爱家的华侨精神,激发了学生深挚的家国情怀。 三是把侨乡文化元素融入到各专业课程教学之中。组织编写《五邑魂:五邑人与五邑文化精神》《侨情侨务:侨务工作与政策法规》《经营之道》等辅助教材,将其融入各学科各专业的课程教学之中,鼓励教师在课程思政中多采用侨乡历史文化元素。一些工科课程思政就把江门籍30多位院士的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效果十分显著。 四是以侨乡文化资源激发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实践教育是五邑大学“四位一体”大思政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是检验教育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路径和方式。学校在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等大学生科研与社会实践活动、“四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社会实践”中,侨乡文化与遗产领域的选题受到热捧,极大激发了大学生不懈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以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为使命,着力弘扬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 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是大学的重要使命。五邑大学在学校建立育人体系的基础上,构建面向社会公众的优秀侨乡文化传播和教育体系,把侨乡潜在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社会文化生产力,着力把论文写在侨乡大地上。 一是建立侨文化干部培训机制。创设广东唯一的全国侨联干部培训基地,2014年以来先后培训全国侨联系统干部、港澳青年和侨资企业人员2000多人次。与江门市委党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发挥各自人才优势和学术资源,共同打造全国侨务工作培训基地,围绕侨务干部培训、华侨华人新生代研习活动等培训任务,创新涉侨培训的形式、方法与内容,开展实质性有效合作。 二是创立校外遗产教育基地。仓东遗产教育基地是五邑大学与企业、村民和政府合作成立的侨乡文化遗产保育与发展机构,也是五邑大学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该基地一方面旨在通过典型示范和侨乡文化遗产理论宣传,对社会公众进行侨乡文化遗产保育教育,另一方面依托仓东遗产教育基地,保护和传承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让他们记得住乡愁,打造成华人寻根平台,为血缘寻根、文化寻根的海外华人提供协助,帮助他们寻找祖屋、祖祠、祖坟,让他们亲近祖籍地的人脉、文脉,为实现中华儿女大团结贡献力量。该基地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表彰,2015年被授予“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2021年被授予“全球十大文化遗产教育基地优秀推荐案例”,2018年被文化和旅游部认证为“港澳青少年游学基地”。 三是为侨文化传播提供学术支撑。发挥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为中央电视台等各级新闻媒体制作各类侨文化的节目提供学术支撑,仅最近三年,就配合央视完成《国家记忆》栏目《美国筑路华工》和《跨越山海的家书》、《东方时空》栏目《侨批中的党史》等历史纪录片的拍摄,配合完成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根在五邑》《他乡五邑人》的摄制。挖掘侨乡文化资源中的红色文化,从5万封侨批中挖掘与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紧密相关的侨批,先后推出16期新媒体作品,为江门市党史学习教育的方式方法创新作出了贡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作者张运华系五邑大学校长,教授;刘进系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
-
即时新闻
构建价值引领的优秀侨乡文化育人体系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9月01日
版次:A06
栏目:
作者:张运华、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