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惠州携手岭南文化大报,进一步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

立足千年文脉 打造文化“出圈IP”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9月01日        版次:T04    栏目:    作者:林海生、潘小笛

     罗浮山上绿意盎然 王小虎 摄

     夕阳下的渔民 利路发 摄

     惠州风景秀丽 林志华 摄

     市民参观《惠州文脉》版面展览 王小虎 摄

  

  文/羊城晚报记者 林海生 潘小笛

  

  翻开惠州千年文脉图卷,古老静谧的西湖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奔涌不息的东江吟唱着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传奇乐章。2000多年的建置史、1000多年的建城史,随着时光流转,一幅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的壮丽画卷在岭东名郡惠州徐徐展开……

  近年来,惠州创新文化IP,助力文旅高质量发展,屡屡出圈。近两年来,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持续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

  历史文脉的传承发展,需要以今人的视角去不断地重新发现和审视,才能让丰富的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日前,岭南文化传承发展深调研活动惠州行活动启动,发掘历史文脉传承之道。

  事实上,早在2019年,惠州就牵手岭南文化大报羊城晚报,创办了人文周刊《惠州文脉》,以“新闻为眼 文化为脉”,精准把脉惠州城市文化DNA,打造成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和一扇有效的外宣窗口,助推东坡、罗浮山、历史街区、盐运史等文化IP远扬八方。

  

  东坡文化 “苏迹”俯拾皆是

  

  苏东坡名满天下,是唯一一位入选法国《世界报》“千年人物”的中国人。

  惠州是一座山水丽城,有“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是国内知名的旅游城市,但历史上,因远离庙堂,文教欠发达,惠州是执政者让重谴之人历艰思咎之地,其秀丽山水也由此被锁在“深闺”,获名“蛮貂之邦”。

  这一切因东坡的到来发生了变化。东坡到惠后,发出“珍产骈南荒”的惊叹,而后纵游山水间,笔墨颂风光。寓惠900多天,写下诗、词、文、信、书画等587首(篇、幅),山水之间,凡杖履所及,大都有作品留下,惠州山水因此而“昭著于天下古今之心目”,知名度迅速提升。

  后来,他在人生总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中,道明惠州对其的深远意义,著名文化学者王鲁湘也在6月22日举办的“打造岭南东坡文化中心”论坛上评价道“东坡在惠州完成了其文化人格”。寓惠不足千日,但东坡对惠州的影响却持续近千年,清代诗人江逢辰的“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道明了一切。

  据统计,惠州是现存“苏迹”最多的城市之一。孤山、苏堤、朝云墓、嘉祐寺、松风亭、林婆卖酒处、翟夫子舍、朱池墨沼、东坡钓矶石和白鹤峰等地,成为苏粉到惠必打卡之地。

  东坡所到之处有西湖,在张友仁《惠州西湖志》所收录的1400多首诗词文联中,题材内容涉及东坡的约占1/3,足见900多年来,东坡一直是惠州西湖最具魅力的人文亮点。

  漫步在西湖,仿佛闯入了一幅湖光山色塔影天然画卷。“惠州是一座常来常新的城市。”羊城晚报湾区新闻部总监周敏说。调研团也纷纷感慨:“怪不得有‘天下西湖三十六,惟惠州足并杭州’的说法。”据介绍,现西湖还保留着孤山、朝云墓、苏堤等“苏迹”,其中,西湖十景之一“玉塔微澜”也因其诗句“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而得名。

  一直以来,惠州都在致力于打造“东坡文化”IP,“如何活化利用,更大程度激发东坡文化IP”一直是高频话题。

  《惠州文脉》创办4年,仅“东坡寓惠”主题就已创作了15万字。《在惠州的时光,是什么让苏轼文思泉涌?》中,读者可以领略东坡与惠州“相互成就”的情缘;《东坡文化当代构建三问——以东坡寓惠为议》提出“惠州千年文脉中‘苏东坡’应该是谁”等,反映了一线声音,对于如何展现东坡寓惠文化的忧虑和见解,发人深省;《古刹大云寺 东坡曾游历并赋词》和《碑坏诗无敌 千古鹤峰尊》等文章,将鲜为人知的东坡故事重现大众视野,市民关心的东坡文化保护问题也持续被关注聚焦……

  今年,惠州提出继续深入挖掘“东坡寓惠”特色文化内涵,实施东坡文化传承工程,焕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活力。在6月21日,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与惠州市委宣传部再度携手举行的“打造岭南东坡文化中心”研讨会,与会专家不仅重新定义东坡寓惠的意义——东坡在惠完成了文化人格,还提出了不少建设性建议:通过戏剧等方式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产品、研学路线串联东坡遗迹,等等。

  

  历史文化街区 “沉浸式”夜经济赋能再发展

  

  在惠州西湖北畔,有一条蜿蜒的古巷,整体呈一街十巷格局,名为祝屋巷。明正德年间,与唐伯虎齐名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祝枝山在此置业筑屋。其后人也居住于此,并建有祝家祠、祝家田等,祝屋巷也就因此得名。

  鲜有人知道,《惠州府志》所评的惠州“西湖八景”之一“桃园日暖”,就是此地。旧时的祝屋巷,种满了桃树,因清代尹元进的一句“桃园之日愈暖”得名。

  8月25日,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天空飘着绵绵细雨,调研团队走进了祝屋巷,这条“文艺范”与“烟火气”完美融合的古巷,引得调研团成员连连称赞。现场,调研团队就如何深度挖掘、梳理街区文化资源,以及如何打造沉浸式的夜经济提出建议。

  在祝屋巷不远处的水东街,是去年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夜幕一到,街内青砖灰瓦、雕梁画栋披上霓虹羽衣,熠熠生辉,流光溢彩,潮男潮女们兴奋地随着音乐摇摆,流光溢彩的视觉盛宴点燃了梦幻夜空,音乐、狂欢、呐喊,在节奏和音浪中升腾到沸点。

  2021年2月,惠州市中心城区城市景观亮化工程全部完工后,城市夜景颜值再升级。今年,惠州重启“东江游”,每晚都有游客在水东街码头登船,享受“船在江上行、人在画中游”的夜游新体验。

  从龙丰夜市熙熙攘攘的小吃摊到水东街摩肩接踵的人群,从“东江游”上惠州夜景的旖旎风光到罗浮山景区的夜间灯光秀……惠州夜间各类消费模式层出不穷,展现出这座城市充沛的活力和强大的韧性。调研团也表示,在当前经济复苏的背景下,惠州推动夜间经济发展,可谓正当其时。

  

  洞天福地  三教共生的文化胜地

  

  它有“仙山”之称,自古拥有“中国十大道教名山之一”“岭南第一山”“百越群山之祖”之美誉,被道教尊称为“第七大洞天,第三十四福地”……“如此博大,方能够包容儒释道,成为三教共生的文化胜地!”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江冰不禁感叹道。

  提及罗浮山,不得不提葛洪。葛洪隐居罗浮山30余年,修道、行医、著书立说,弟子众多,声名远扬,后世为仙,故事流传千年。

  葛洪博物馆坐落于罗浮山朱明洞景区。一进入博物馆,深调研团队便被动画、VR、4D电影等声光电技术手段所吸引。深调研团队认为,以实物或体验的方式将葛洪养生文化呈现在广大游客的面前,让游客亲身体验,为广大游客直观科普中医文化知识提供平台,能够比较充分地展示葛洪中医药文化。

  作为罗浮山景区内的流量最为密集之一的东江纵队纪念馆,33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内,500多张真实历史照片以及300多件革命文物,生动还原了当年东江纵队的英勇事迹,其中,重要文物包括国家二级文物东江纵队《前进报》的印刷机和东纵、边纵当年出示的布告等。自启用开放以来,每逢节假日,都会吸引大批来自大湾区的游客。

  透过《惠州文脉》,还可以欣喜地发现,《千年摩崖石刻深藏罗浮山鲜为人知》和《罗浮山:明珠遗落幽岩飞瀑 摩崖石刻亟待焕彩》中,还可以窥见散落在罗浮山中鲜为人知的中国古代石刻艺术——摩崖石刻。

  在《惠州文脉》的链接下,摩崖石刻这一重要文化符号展露在大众眼前。现走进罗浮山的游客,不少会格外留意奇山怪石名洞名泉之中那琳琅满目的朱色石刻。这些石刻字体或珠圆玉润,或古朴清雅,或笔走龙蛇……

  

  千年盐史  惠州商贸一大命脉

  

  沿着淡水河的流向,从淡水街道河背街驱车通过淡水铁桥,穿过淡水城墙,绕过桥头市场,在“淡水老城”石牌后,可见“千年墟市——淡水老城”的模拟场景:男人袒胸露背,挽着裤脚,挑着一担盐走在前头,妇女挽着裤脚,提着水壶,背着斗笠紧跟其后,身后的小孩拿着球,逗着小狗玩耍,一家人其乐融融……从中可以窥见当年淡水老城因盐繁荣的盛景。

  盐作为一种重要的作料,是人们生活中缺一不可的,在古代,控制了食盐就等于控制了经济命脉。惠州产盐历史悠久,自古深得渔盐之利。据宋代《元丰九域志》记载:“惠州归善淡水一盐场。”平海古城便是旧时淡水场重心所在。淡水场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产盐量曾高居广东之首。循着淡水场的空间规模变迁轨迹,人们能大致勾勒出惠州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历史发展进程。

  以淡水老城为例,宋朝时,老城被称为上圩,后改名锅笃塘。据史料记载,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淡水拥有“水口巷”和“下鱼街”两大盐仓,“贡盐”由淡水河运至京都,淡水形成以盐业、渔业为主导,农、商、手工业全面发展的局面,形成了乡村集市贸易的场所“圩”。 至清乾隆初期,淡水形成了较大的集镇,并改名为“淡水圩”,设立“司署”和盐大使,管理归善县沿海一带的盐业生产,圩市设在上下淮(今淡水桥头市场一带)。惠州盐业生产也就此有了长足发展,拥有盐场六处,即淡水、大洲、碧甲、稀白、石桥、小靖。故而又称淡水是“依河而生,因渔盐而盛”。

  不单淡水老城,平海所城的军户以及因从事农渔业、手工业、商业等生计而定居于平海的人群,同样是淡水盐场社会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在惠州的历史构建,盐业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大海边,平海古城庄严古朴,千年来惠州古盐业屡经兴衰变迁,勾勒惠州沿海聚落历史流变……《惠州文脉》推出的盐业系列报道,10余个版面讲述了惠州沿海村落旧时盐业发展的印记。透过报道,跟着记者的笔锋,通过泛黄的族谱、撂荒的盐田、老旧的残碑中追溯了尘封在那些沿海村落里的盐业记忆。

  

  文脉链接

  《惠州文脉》大事记

  

  惠州文脉创刊(2019年11月22日)

  2019年11月22日,羊城晚报与惠州市委市政府精诚携手,割舍同质化新闻,率先提出“新闻为眼,文化为脉”的独特定位,创新推出《惠州文脉》人文周刊,目前共出版刊物152期,原创文字作品超300万字,已打造成惠州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和一扇有效的外宣窗口。

  

  博罗文脉大调研(2020年7月)

  2020年7月,羊城晚报联合博罗县委宣传部举办惠州“博罗文脉”溯源文化之旅系列活动。政府、媒体等方面在5个月的时间里深入博罗39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国家一级文物春秋七件套青铜编钟在尘封近30年后再度亮相,对博罗文化IP打造具有重要意义。

  

  2020“惠州文脉·花地西湖文学榜”(2020年12月)

  “惠州文脉·花地西湖文学榜”活动是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继《惠州文脉》之后再度联合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创新打造的新文化品牌,搭建全国文化名家了解惠州、书写惠州的广阔平台。活动推出合计16个版的惠州文脉特刊与惠州文化大调研特刊,市各级主流媒体推出报道2356(条),全网总点击量超895.7万次,再次掀起惠州宣传浪潮。

  

  惠州文化智库成立(2020年12月)

  羊城晚报与惠州市委宣传部联合搭建惠州文化智库,以专业化的专家团队服务惠州文化高质量发展,助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跻身一流。首批文化智库顾问委员的组成突出专业性和协同性,助力惠州市文化发展提供调研、咨询、论证等专业服务,为惠州文化强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惠州文脉》系列丛书出版(2021年1月)

  惠州文脉持续将优秀稿件汇编成册,2021年1月出版《惠州文脉》系列丛书,为读者奉上很好的阅读体验。

  

  惠州文脉两周年“新闻+文化”成果展(2021年12月)

  在《惠州文脉》创刊两周年之际,羊城晚报与惠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新闻+文化”成果展,举办各县区专题成果展和文化沙龙交流座谈会,活化惠州文化资源,梳理深挖惠州文脉,为惠州市民呈现了一场优质的城市文化展。

  

  惠州文脉创意视频首期上线(2022年9月)

  为实现《惠州文脉》从1.0版本向2.0版本的蜕变,惠州文脉创意视频首期“探寻传承千年的惠州茶文化”上线,在羊城晚报视频号、抖音号和B站广泛传播,好评如潮。

  

  揭榜广东省第六批文化英才项目 (2022年12月)

  基于《惠州文脉》三年实践成果,2022年,惠州文脉采编团队当选第六批“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承担全省“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的探索与实践”的课题重任,为全省全行业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同时在惠州打造具有“新闻+文化”特色文化IP,为惠州文化强市建设、文化街区改造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2年惠东县“双创”系列宣传专题调研(2022年12月)

  2022年12月8日,由羊城晚报惠州全媒体传播中心、惠州市惠东县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2022年惠东县“双创”系列宣传专题调研活动启动,“专家+记者”团队深入惠东各地调研,推出“惠东文脉”成果蓝皮书,为惠东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等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史料、鲜活的案例和积极的建议。

  

  举办“岭南东坡文化中心”研讨会(2023年6月21日)

  6月21日下午,首届东坡粉丝大会暨2023惠州东坡文化旅游周活动之“打造岭南东坡文化中心”研讨会在惠州博物馆举行,专家学者、业界大咖以及来自眉山、黄州、儋州等地的代表齐聚一堂,共议东坡文化活化之道,共话东坡IP赋能城市发展之路。

  

  岭南文化传承发展深调研惠州行暨广东省“新闻+文化”民生实事协商试点平台启动(2023年8月24日)

  岭南文化传承发展深调研惠州行暨广东省“新闻+文化”民生实事协商试点平台启动仪式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惠州市委宣传部主办,是岭南文化传播研究院文化传承发展深调研首站活动,也是推动岭南文化“双创”转化的具体实践,推动“人文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