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向世界出发感悟生命精彩

五位旅行达人分享独特经历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9月28日        版次:A12    栏目:酷玩金秋·超级玩家秀    作者:李力、陈晓楠

     法国Le puy古城 潘奋 摄

     潘奋在法国旅居

     邂逅南极精灵帝企鹅 林建勋 摄

     林建勋在南级点

     夏威夷岛上的基拉韦厄火山 欧志图 摄

     欧志图驰骋过世界上不少于60多个汽车测试场地和赛道

     关鸣在塔林参加铁人三项

     拉脱维亚当地建筑 关鸣 摄

     京都桂离宫是近现代日本建筑美学之典范 丁劭恒 摄

     丁劭恒

  

  文/羊城晚报记者 李力 陈晓楠

  图/受访者提供

  

  中秋、国庆超级黄金周即将开启,出境、出国旅游成为许多人享受长假的不二选择。日前在广州举办了一场关于出国旅行的思想沙龙,来自各行各业的5位旅游达人分享了自己的独特经历和奇思妙想……

  雕塑艺术家潘奋在法国南部旅居十个月,以艺术家之眼深度观察当地的历史人文;林建勋屡次穿越南极,在邮轮上邂逅“海上钢琴师”,用镜头和琴声留下拉美尔水道的壮美奇境;建筑师丁劭恒走遍东西南北,关注人、建筑和自然“三位一体”的微妙关系,用画笔记录下旅途中的建筑人文;欧志图走过许多人未曾踏足的“无人之境”,如世界十大死亡公路之一的阿拉斯加道尔顿公路、北非的荒漠、零下30摄氏度的冰湖以及极端温度高达55摄氏度的死亡谷等;而沙龙发起人关鸣已经涉足60多个国家,他刚刚完成了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2023 ironman70.3铁人三项欧洲锦标赛。

  本期旅游周刊,我们就来就与这五位旅行达人对话,希望他们的故事为即将踏上旅途的您带来启发。

  

  潘奋:人生如旅游,求异不求同

  

  潘奋,雕塑艺术家,现任广州美术学院潘鹤艺术馆常务馆长,广州美术学院城市学院教授,2022年被聘为法国巴黎学院研究生导师。

  

  旅行笔记

  

  自从2004年第一次踏足法国的土地,前后出入法国也有七八次了,我这次是以访问学者身份前往法国,之前已在法国里昂附近的阿尔卑斯大区拥有一个自己的工作室。所以我决定利用这次机会对法国南部进行一次“旅居型的深度游”,在这十个月里我们经历了春夏秋冬,居住过不下十个民宿,换过不下八辆汽车,终于活出了宾至如归、家在法国的感觉!

  旅居十个月并不是我的计划时间,我本以为最多三个月就可以搞定一切,没想到办理手续的过程中不断被拖延才导致停时间不断拉长。去过欧洲办事的人都知道欧洲人除了开车快之外什么都慢,除了耐心等待还是耐心等待,你永远不知道他们会何时给你一个惊喜。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度过了十月怀胎所需要的日子,也意味着我另一段“求异”的人生开始,也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在法国深度晃荡,所以就称之为“十月怀胎之旅”,我就是这么一个不安分的人。

  

  快问快答

  

  Q:为什么觉得“旅居”是一种保守的旅游方式?

  潘奋:度假属于家族或家庭的专属,旅行是属于年轻人体验世界的专属,而旅居是介乎于度假和旅游的一种生活方式,从节奏而言非常适合准退休年龄段的人士,所以说这是比较中庸保守的旅行方式。

  Q:在旅途中,您更在意什么?

  潘奋:我喜欢去一些有历史和故事的地方,尤其是宗教和人文环境的地方,通常情况下我会从这些方面切入来选择旅行目的地。

  Q:作为雕塑艺术家,国外旅居对您个人而言意味着什么?

  潘奋:去法国旅居有语言和生活习惯的挑战,中西方在艺术观念上也有巨大的差异,可以说我必须要重新开始。尤其在中国主流艺术圈熏陶了几十年,我在西方是没有多少市场的,我必须要重新上路从零开始。但我觉得人生就像旅游一样,为的就是求异而不是求同,如果是求同又何必远行。

  Q:在法国南部“旅居型的深度游”, 有什么特别的体验?

  潘奋:选择法国南部是因为那边是艺术家的摇篮(梵高就在那里度过大半生),因为瑞士的雪山、草甸和阳光明媚的普罗旺斯都在那一带,我相信所有对美敏感的艺术家都会喜欢南法,同时驱车4小时左右又可以到达西班牙和意大利,不到两个小时就到达瑞士日内瓦或普罗旺斯地区,这些地方都是艺术家的殿堂级国度。

  而旅居游主要是深度参与当地人的生活,体验他们的生活方式,了解他们的人生态度,不要带着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生活习惯来评判别人,用完全开放的心态去旅居才能够真正感受到当地人的真实状态。

  

  林建勋:南极霞光与“海上钢琴师”

  

  林建勋,德迈国际旅行机构创始人,创意旅行家、极地旅行家,中国高端旅行行业从业23年,足迹达70多个国家和地区,28次到达南北极,其中两次抵达南极点,海外旅行里程超过250万公里。他已经成功带领3300中国人去了南北极旅行。

  

  旅行笔记

  

  2月6日晚上,我踏上美国——哥伦比亚——阿根廷——南极的行程。整个行程中,船上只有我一个中国人,其他全是国外的老头老太。此行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我想看一下疫情后南极这条线路现状如何?二是今年11月份我还有两个团队将去南极,要探探路。三是我要去录点视频素材,以配合现在网络社交媒体的大量需要。但没想到此行遭遇的美景让我一辈子受益。

  2月26日6时40分,一道霞光在南极拉美尔水道突然出现。拉美尔水道是南极半岛最美海峡之一。其实6点多船长就在水道的北口前等候了,他大概感知到今天晚上会有霞光,要知道这可不是每天都有的景象。我们的船只开始往水道里行进,但很多时候船是进不去的,因为被冰堵住了,但那天我们很幸运,整整一个小时的时间,天公作美,一直都是日照金山,我们还甚至还见到了一大片冰雪在雪崩。

  我跑到7楼封闭的甲板上架了一部手机,做一个延时拍摄,在零下五六度的气温下,拍了整整一个小时。这个景象太难得了,这是我见到的南极最美的时刻之一。

  完成拍摄后,我马上用软件把视频压缩到一分钟。压完了以后我就发愁,因为在网上找了60多首曲子都觉得配不上这个视频。

  第二天,突然看到钢琴师在船上弹钢琴,我马上突发奇想,为什么不找他帮我找一支曲子配发到我拍摄的视频上?钢琴师想了想,就即兴给我奏了一支曲子。

  我很开心,于是开始跟钢琴家聊天,我问他你是哪里人?他说他是乌克兰人,我说你在船上多久了?他说已经是有半年多了,我说你准备什么时候下船?他说还不知道。他从去年二三月份开始就没有下过船,中间有在别的地方有休息过。邮轮公司专门安排他签了上船合同,可以在船上工作。

  当时我真的很感慨,因为这个小伙子平常看起来有点忧郁,我在邮轮上喜欢跟别人打招呼和聊天,平常跟他还真没聊过天。我说南极虽然很美,但也别待太久,希望你能早日回家。

  南极真的值得一去,当你在经过了惊涛骇浪40多个小时抵达了南极,那一片天地揭开在你眼前,那不是用任何的画面,任何的诗歌,以及任何你之前的想象可以去匹配的。那种美就是来自于大地原生的地球最纯净的最宁静的那一些,你可以说最美好的画面扑面而来,震撼到你无言以对。

  

  快问快答

  

  Q:您估计是去过南北极最多次数的中国人,为何如此乐此不疲?

  林建勋:我现在去南北两极,除了个人喜爱它的静谧旷野感,更多是想帮更多人到达那里。

  Q:这次去南极感觉与以往有何不同?

  林建勋:对于某些人,原来回家也是如此难,和平是如此宝贵。

  Q:您是怎么在南极遇到的“海上钢琴师”?

  我很愿意打破常规,与不同的人交往,与陌生人交谈。找到钢琴师是突发奇想,但没想到效果竟然那么好。这个世界,美好而奇妙,我们需要随时准备去推开一扇未曾打开过的窗户。

  Q:在南极船上这样一个独立的空间,您说可以“绕到人后面看人”,您所观察到的人和事与以往的其他旅行相比有什么不同?

  2月份在南极,全是欧美人在船上,他们安然、沉静、专注于自己所爱,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感很清楚,于是我也就有了一次安静的旅程,很特别。当然,与中国人同行,人与人交流很多,会交到很多新朋友。

  “绕到人背后看人”,是说多个角度发现他人之所长,发现其特别之处、可爱之处。

  Q:去南极旅游价格不菲,加上路程和时间等因素,不是一般人可以去到的地方。

  林建勋:南极北极游并不贵,我在视频号里有说。这样的旅程,带给我们的价值远超过同样价格的车子。而且,这样的经历,越沉淀越有意义感。人,不能只活在物质世界里。

  

  欧志图:览山阅海,短的是旅行,长的是人生

  

  欧志图,曾做过外贸,也进入过传媒,现在在建筑设计企业任职。至今已经到过50多个国家,走过许多人未曾踏足的“无人之境”,60岁的她认为人活一世,最重要的不是年月日,而很可能是某些瞬间。

  

  旅行笔记

  

  今年我去了北极、阿拉斯加、夏威夷、日本和埃及。我强烈推荐阿拉斯加+北极圈的道尔顿公路,但一定一定要准备充分。

  道尔顿公路全长666公里,是美国通往北极圈的公路,也是从美国陆地去北冰洋的唯一一条路。为什么说这条公路最危险呢?首先,这条公路沿途只有三个非常人烟稀少的城镇,被称为美国最为孤立的公路。在这条公路上行驶,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你要备好食物和汽车使用的油。道顿公路另外一个危险的地方,是这里路况很糟糕,本身大部分是砾石,而且道路有很多上坡和下坡,有的陡坡坡度高达12%,尤其对于卡车来说,频繁的上下坡会导致刹车片过热,从而导致刹车失灵。

  另外,因为这条高速公路地处北极圈,一到冬天在这里驾驶,还要忍受漫长的黑夜——白天的时间可能只有几小时。同时冬季公路覆盖于厚厚的冰雪下,山路崎岖陡峭,气候变幻莫测,所以食物、油、卫星电话、坚实的雪地轮胎、防滑链都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在我的旅行线路里,最必不可少的是预留足够多的时间去参观博物馆。1989年我到访的第一个著名博物馆是意大利的梵蒂冈博物馆,接着是佛罗伦萨的乌菲齐美术馆,当那些文艺复兴的大师们的原作,排山倒海呈现在眼前的时候,我是甚至激动到手足无措,因为整个意大利恍如仍然停留在14-16世纪里,目光所及皆为艺术,美得不可思议。而梵蒂冈和乌菲齐美术馆则是这些艺术家作品的集大成。

  

  快问快答

  

  Q:旅行对您个人而言意味着什么?

  欧志图:旅行不仅是从一个目的地到另一个目的地,而是享受到达的这个过程,身处其中从眼睛看到的,到嗅觉、触觉、声音都全新的,它可以唤醒我日复一日,在熟悉环境中已经麻木或关闭了的第六感,让我更有活力和朝气。人不是活一辈子,不是活几年、几月、几天而是活几个瞬间。我朋友圏的一句话是:览山阅海,短的是旅行,长的是人生。

  Q:您喜欢什么样的旅行?

  欧志图:我喜欢深度游,无论是风景或者是市集、街头 博物馆都是我旅行的一站,当然如果能遇上当地的节庆,我就更愉快地浸入。

  Q:40岁、50岁和60岁不同年龄阶段的旅行有何不同?

  欧志图:我40岁-50多岁这个阶段的旅行,有很多时候是带着工作去的,所以会专注在完成工作为目的的体验上,例如在不同国家试驾,必须对这款车、对路况对品牌定位做深度的了解,同时会非常注意安全,因为我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但60岁已经退休了,没了工作任务的压力,就更加的放飞自我,可以体验一些极限挑战,例如热气球、动力滑翔机和潜水,以及挑战道顿公路。

  Q:您拍摄的照片很有冲击力,为何喜欢拍摄人物?

  欧志图:人往往是一个地方最生动的风景,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它们的生活方式、衣服、饮食、信仰,都与环境有关系,靠近他们可以发现更鲜活的生命力。

  

  关鸣:跑着拉近与陌生城市的距离

  

  关鸣,在建筑媒体、建筑出版、建筑策展领域工作30年。绿色之春创始人,思想沙龙发起人,ironman铁人三项国际认证教练,旅行爱好者。与太太Gracie从1995年开始出国旅行,如今已经去过60多个国家。

  

  旅行笔记

  

  我刚刚完成了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2023 IRONMAN TALLINN 70.3铁人三项欧洲锦标赛。

  出发前约了两位“铁三网友”见面,一位是美国大哥,64岁了。另一位是爱沙尼亚塔林本地的美女铁三爱好者,40岁。他们都是该年龄组的高手。另外,还遇到从中国去参赛的另外一位很年轻的铁三运动员,他是被称为“中国之光”的林浩然,他目前的大铁最好成绩排在中国业余铁三运动员的第三位。

  借这次参加铁人三项比赛的机会,我与太太游历了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比赛后,又去了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和芬兰美丽的湖区。

  我通常在旅行期间,每天早上都跑步5-10公里,用跑步的方式认识一个陌生的城市。例如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我们住在古城边上,我跑步7公里,已经将古城大部分精华“跑了”一遍,这个时候没有其他旅行者,可以看到当地人是怎样开启一天的生活。在跑步的时候,也会与当地的跑者打招呼,那种感觉好像突然拉近了与一个陌生城市的距离。

  最想分享的故事是跑步到维尔纽斯古城里的“对岸共和国”的宪法墙,我停下来,仔细阅读这个由艺术家们创建的乌托邦式“对岸共和国”宪法,真是太有意思啦。艺术家们制定的宪法章程,每一条都在表达作为人最基本的诉求,读起来,很治愈,也很拷问。

  

  快问快答

  

  Q:你们顺便去波罗地海三国,有什么难忘的经历?

  关鸣:为了平衡好比赛与旅行,我们两人都会从不同方向做准备。既可以参加铁人三项赛,也可以顺便旅行。通常我们出国比赛,都会安排两个星期时间。难忘的事情太多了。每天都很精彩,我们也很享受这种特别旅行。

  Q:一次去这么多国家,你们是如何设计线路和行程的?

  关鸣:因为我们有一个超大的赛车车厢,普通的出租车无法装进去。所以,我们在规划行程时,要考虑租车。在去机场码头时,要提前预约超大七座的出租车。波罗的海三国都是自驾车,我们从南向北一路开车北上到塔林,还是很方便。

  Q您是运动达人,同时又热爱旅游,请问走遍世界是您的目标吗?

  关鸣:不是。只是每年安排比赛时,要平衡好旅行。一石二鸟。

  Q:您觉得深度感受、体验式的旅行可以给普通人带来什么?

  关鸣:旅行的方式是非常个人的选择,需要平衡很多事情,比如时间、目的地的选择、交通、餐饮、住所、天气等等。对我来说,出门旅行,就是暂时换一种方式看自己,看外界,感受一下全身细胞被刺激的感觉。

  

  丁劭恒:触动内心的灵感常在漫不经意的旅途中

  

  丁劭恒,香港注册执业建筑师,ADARC 思为国际建筑师事务所创始董事及设计总监。一直投身于公共建筑实践,致力让当代建筑成为具有人文内涵的艺术载体。

  

  旅行笔记

  

  建筑师不是致富之业,但可以假工作之名,走遍东西南北,在世界获取精神食粮。我选择建筑师作为终身职业,很大程度是喜欢它能够模糊工作与生活的边界,也最适合我这类非常讨厌休假的人。我喜欢的任何地方都必须有人,在旅途中,我更关注人、建筑和自然这种“三位一体”的微妙关系。

  于我而言,很多触动内心的灵感都是涌现在漫不经意的旅途当中,山林、荒野、大海、机场、列车、渡轮……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往往成就了许多有趣的ideas和大量激动人心的设计理念。

  当我想设计方案时,经常就突然间有新的启发。这种体验很奇妙,有时候在办公室、在家里未必能想到的点子,在路上就突然降临了。在火车上,我曾经用几小时划出方案,回来给甲方汇报,一个回合竟然就通过了。

  在日本,我去过安藤忠雄的光之教会、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水库,去过东京湾、熊本、富士山、北海道……我觉得抛开其他问题,日本在古典的现代传承和创新确实做得比我们好,他们可以把以前的东西链接当下,把它变成属于这个时代的事物。比如水御堂,它是山坡上的小寺庙,基本是按照古典的格律来设计的,从古典文化到当代文化,它的连接非常流畅。佛堂在一座莲花池底下,到了晚上抬头一看天空,月亮在下沉,我有种从俗世穿越到净土的感动。

  

  快问快答

  

  Q:您喜欢什么样的旅行方式?

  丁劭恒:我不是拍摄发烧友,出去一般就是带着笔记本和iPad,现在已经懒得只用手机拍照了。我更喜欢跟我的小孩在某个时刻静静地坐着,画下眼睛看到的风景。

  Q:您是建筑师,旅行中会不会只关注建筑?

  丁劭恒:我很想离开建筑师的思维去想东西,但是很不幸,面对风景,很多时候我又回到建筑师的思维里面,所以有点呆板。在吃早餐,在路上,在等飞机的时候,我会拿起笔画下一些景色,然后做成明信片寄给自己。

  Q:您致力于让艺术和人文融入当代建筑,旅行中会关注什么?

  丁劭恒:我经常设计文旅酒店项目,所以我外出旅行也会特别留意国外的人怎么做酒店。在国内不缺很漂亮的建筑,不缺优美的环境,什么都不缺,就是缺人和温度。

  我认为日本酒店的软件方面很值得我们借鉴,包括产品的设计、跟人打交道的礼仪和温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