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李焕坤 9月26日,以“华侨文化与高水平开放”为主题的2023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文史论坛顺利落下帷幕。记者留意到,论坛期间,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课题调研组(以下简称“调研组”)的《高度重视侨文化遗产“双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工作 做好我省新时代“侨”文章的对策建议》论文,吸引了众多与会文史专家的关注与讨论。记者采访调研组有关负责人获悉,该论文为本届论坛“1+3+1”内容架构模式中的一次调研的成果,由调研组经过在广东、福建两省两个月的深入调研形成,较为全面地剖析了目前广东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广东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声有色 调研组有关负责人介绍,广东是中国最大的侨乡和侨务大省,侨文化遗产资源最为丰富,类型完整,是中国侨文化的代表性传承区。多年来,广东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全国侨文化遗产保护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广东不仅有中国第一个涉侨类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还建立了国家级‘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省级‘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区’‘潮汕文化(湘桥区)生态保护区’,在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今年8月至9月,调研组赴广东汕头、潮州、梅州、江门等侨乡进行实地考察,听取有关地方和相关部门的反映,并到福建福州、泉州学习先进经验。“在实地考察中,我们感受到,虽然我省在侨文化遗产保护中已有一定成果,但距离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目标仍有差距,需不断努力。”调研组有关负责人说。 多项针对性建议推动侨文化“双创” 在充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调研组提出了多项有关侨文化遗产“双创”工作的针对性建议。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制定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调研组指出,岭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富含的侨文化使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版图中形象鲜明,具有特殊的文化地位和文化价值。“广东侨文化遗产‘双创’资源丰富,然而目前侨文化遗产界定缺乏统一标准,分级分类不明;缺乏普查,家底不清。”调研组建议,出台《广东侨文化遗产“双创”高质量发展意见》,全省一盘棋,统一规划、统一部署,海内外多层级多部门协同。 二是设立“双创”专项资金,探索工作机制。调研组指出,在调研中,各地普遍反映侨文化遗产资源要进行跨界的创造性转化和提升发展水平,需要资金保障,目前仅依靠财政资金支持,标志性的重大项目建设和文创活化利用工作受限。“建议按照‘文化引领、政府支持、侨胞参与、市场导向、企业运作’的原则,探索侨文化遗产‘双创’运行机制。建立侨文化‘双创’专项资金,扶持或奖补各地‘双创’优质项目,并带动社会资本的投入”。 三是搭好平台,打造侨文化保护示范区。调研组建议,以广东潮汕、江门、梅州三大侨乡为基础,以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示和“双创”为内容,挂牌打造“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文化示范区”,突出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主题。此外,还要推动省级“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区”争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四是以文化传承为目的,加强文旅深度融合。调研组表示,近代以来,众多粤籍华侨华人情系桑梓,在家乡创建了华侨村落、学校、医院、图书馆,这些与侨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组合,能成为发展文化旅游、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资源,实现“1+1>2”的聚合效应。 “具体而言,可以探索博物馆参观、研学营、民宿、艺术写生基地等形式,让侨文化遗产资源更好地发挥其社会、经济、文化效益。”调研组还特别指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象征,也是维系全世界华侨华人的精神纽带,建议在广东三大侨乡择地建设中国龙文化博物馆,填补国内此类主题博物馆的空白。 艺术精品的锻造是文旅融合的坚实基础,也是文旅融合之路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调研组还建议,利用侨文化“双创”专项资金,将广东丰富的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文艺创作、文创设计资源,鼓励出文艺精品,鼓励文创产品市场化。 五是加强侨文化人才培养。调研组在调研中发现,位于广东侨乡的五邑大学、韩山师范学院、嘉应学院,都建有侨乡文化研究机构,对各地侨乡文化遗产研究、活化利用贡献突出。但这三所高校都没有人文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创新的根本在人才。建议在三所高校设立文化遗产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培育‘双创’高层次人才队伍”。
-
即时新闻
省文史馆课题调研组奔赴多地深调研
推进侨文化遗产“双创”工作 写好广东新时代“侨”文章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9月28日
版次:A02
栏目:
作者:李焕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