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不妨拿出“双减”魄力,啃教师减负“硬骨头”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9月30日        版次:A04    栏目:热点快评    作者:冯海宁

  □冯海宁  

  

  近期,多地陆续发文,对给中小学教师减负作出具体规定,引发关注。“新华视点”记者调研发现,近年来,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然而,部分地方中小学教师仍承担过多非教学任务,一些本应由政府部门完成的工作也进入校园,挤占教师正常工作时间,有些还引发家校矛盾。(9月27日《新华每日电讯》)

  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主要指承担的非教学任务过多。如一位小学教师曾反映,写材料、做报表、帮投票、创建评比、迎接检查等非教学任务,挤压了教师备课、辅导以及个人休息生活时间,呼吁给老师们减负。近年来从国家层面到各地政府,均出台不少政策措施为教师减负。然而,今天仍有部分地方教师负担未能减下来。

  应该说,无论是《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关于禁止向学校摊派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涨粉”“评比”“推销”等指令性任务的通知》等国家层面文件,还是各省市出台的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等举措,都是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精准治理。但一些地方落实效果不尽如人意,至今问题突出。

  最新报道显示,有的地方将统计碘盐食用率的任务交给学校;有的地方将统计农村牲畜存栏量的任务分配给教师;有的地方给学校摊派征缴医保的任务。不难看出,基层教师变成了承受各种荒唐任务的“全能人”“接盘侠”。

  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育教学。当大量的非教学任务占用教师很多时间和精力,必然对教学秩序造成干扰,并影响教学效果,学生也深受其害。另外,还影响家校关系、滋生形式主义。因教师不具备落实非教学任务的职责和专业能力,一方面,让人担心教师落实某些任务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相关职能部门岂不变成“甩手掌柜”?

  针对部分地方教师负担过重问题,相关人士也开出了专门“药方”,如:完善学校非教学任务准入机制;细化教师减负清单内容;建立健全投诉机制;将教师减负清单纳入各级督导、督查内容。这些都是好建议,值得采纳。长沙、烟台、青岛等城市最近也拿出具体措施为教师减负。笔者建议,还应拿出“双减”魄力为教师减负。

  在近年来教育治理工作中,成绩最显著的当属“双减”政策。该政策实施两年来,相关调查均显示,从家长到学校再到学生,满意率都非常高。之所以如此,不仅是因为“双减”政策本身是刚性措施,而且,从国家有关部门到地方教育部门再到各地学校等,均多措并举落实落细具体责任,形成了齐抓共管、持续推进治理的局面。

  如果为教师减负也能借鉴“双减”经验,明确治理目标、细化治理责任等,相信也会取得显著成效。坦率地说,能积极落实教师减负措施的地方已经落实了,剩下的地方、剩下的问题都是难啃的“骨头”。也就是说,只有拿出“硬措施”,才能啃下“硬骨头”。什么是“硬措施”?那就是将教师减负效果与地方“官帽”紧密挂钩。

  简言之,谁给学校和教师摊派非教学任务就摘谁的“官帽”;教师减负成效应由教师们来评价;地方教育政绩应与教师负担挂钩。如此,教师负担不难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