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妹妍 在广州天河湿地公园文化角邂逅一场艺术展,在佛山西樵山脚放慢脚步为自己观心“充电”,在珠海斗门百年骑楼中走进怀旧的时光隧道……2023年中秋国庆“超级黄金周”,广东文旅市场展现出勃勃生机。据初步统计,假期8天全省纳入监测的75个重点公共文化机构共接待250.5万人次,同比增长30.3%。 美景不一定在远方,家门口也有诗意。近年来,广东各地涌现出一批以“粤书吧”“粤文坊”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新空间,成为市民游客休闲度假好去处。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深圳“灯塔书房”以独特的造型和地理位置,成为当地颜值最高、氛围最佳的海书房,日均服务读者超过2000人次;汕头妈屿蓝合胜书房推出听海音乐厅、青蛙电台等活动,带动更多的人了解汕头文化……这些具有鲜明特色和人文品质的新空间,为人们“诗意地栖居”提供了更多可能。 人们对城市魅力的感知,正在发生变化。过去,人们更倾向关注城市地标、都市商圈、景区景点;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更青睐尊重城市文史记忆、呼应公众精神需求的品质空间。当此之时涌现的公共文化新空间,一头连着城市文化气质的培育和涵养,一头连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成为市民游客竞相打卡的新时尚,并不令人意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健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重要举措,“十四五”以来,广东通过试点先行、品牌引领、社会共建等多种方式,在全省范围推动以“粤书吧”“粤文坊”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共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3541家,其中“粤书吧”381家、“粤文坊”32家,初步形成了全省性的规模布局。接下来,如何进一步丰富供给、回应文化惠民的需求,成为摆在广东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一方面要持续织密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改变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当前,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数量仅占全省32%,远落后于珠三角地区,且高品质品牌化的公共文化空间大部分位于城市,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较少。基于此,要结合城乡发展实际,推动将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纳入总体规划,推动市、县文化馆、公共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新空间的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另一方面要不断推动公共文化新空间提档升级,满足城乡居民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期待。要鼓励利用多种方式,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新空间运营、活动项目打造、服务资源配送等,推动公共文化新空间与旅游、教育、健康、创业、服务等叠加,以舒适环境、智能服务、多元活动,不断延伸阅读、艺术服务触角。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各地要打造自己特色文化空间IP和品牌,谨防空间场景营造的网红化和同质化倾向。 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看起来只是一个具体的文化项目,但高质量文化供给和公共服务关系到人民享有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其影响切实且深远。要充分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理念,以文化创新赋能城乡空间重塑,回应人民群众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期待。愿每一位走进公共文化新空间的市民游客,都能得到人文滋养,尽情领略文化魅力;也期待一个个更美好、更现代、更实用的公共文化新空间在全省各地竞相涌现,让公共文化空间“处处可去”、公共文化服务“人人可及”。
-
即时新闻
南粤公共文化新空间 让“诗意地栖居”人人可及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10月09日
版次:A05
栏目:粤公共文化“新空间”
作者:李妹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