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妹妍 县域强,则全省强。今年是广东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的开局之年,随着“百千万工程”纵深推进,广东各地如何推动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近日,《羊城晚报》推出系列报道“到一线去——‘百千万工程’蹲点报告”,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探寻“小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县域虽“小”,但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辐射乡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从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决定启动实施“百千万工程”,到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统筹部署建设农业强省和实施“百千万工程”;从省政府工作报告的今年十项重点工作,到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作出“1310”具体部署,明确将“百千万工程”列为奋力实现的十大新突破之一……广东在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紧锣密鼓部署中反复强调,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没有县域的高质量发展,就没有广东现代化发展的底部基础。抓住县域这个重要发力点,广东“百千万工程”的路线图已越来越清晰:全省122个县(市、区)要统筹抓好产业兴县、强县富民、县城带动,让县域进一步强起来、富起来、旺起来,全力以赴写好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 一方面要立足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县域经济某种意义上就是特色经济。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广东不少县域因地制宜扶持乡村发展特色产业,构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区(县)一园”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差异化发展助推高质量发展。我们看到,在粤东,揭阳反超沪杭登上快递业务量全国第四;在粤北,清远连州市把菜心孵化成百亿级大产业;在粤西,湛江徐闻县将菠萝做出了一个“土特产”大市场;在珠三角,广州番禺区将传统的服装产业升级成为数字化快时尚产业集群……一个个鲜活的成功案例充分说明了,特色产业已逐渐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助推器”。从长远看,广东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打造支撑县域发展的支柱产业、融合产业、产业集群,筑牢县域经济未来发展根基。 另一方面要鼓励多方参与,畅通要素流动。欲茂其末,必深其根。提高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必须引导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县域经济发展,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带动更多生产要素向县域积聚、向县域流动。当此之时,无论是承接产业转移项目、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还是打造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无论是狠抓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写好“土特产”文章,还是筑牢绿色生态底色、推进文旅融合发展,都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通过县镇村的协同发展,以点带面、从局部到全域,推动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释放生产要素活力,县域发展才能更有底气。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如今,在“百千万工程”的牵引下,全省各县(市、区)已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绘就蓝图、明确路径。关键在抓好落实。我们必须紧抓当前“施工”黄金期,全力补短板、调结构、强动能,以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努力把“百千万工程”的“施工图”转化为可见可感的“实景画”。
-
即时新闻
“小县域”如何写好广东高质量发展“大文章”?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11月08日
版次:A06
栏目:今日论衡之公民问政
作者:李妹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