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破解“古今中西之争”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11月17日        版次:A06    栏目:新思想引领新征程    作者:陈联俊、黄清霞

  ■陈联俊 黄清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那么,什么是“古今中西之争”?为什么说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如何让“古今中西之争”的论战成为历史呢?

  

  什么是“古今中西之争”?

  

  所谓“古今中西之争”实质就是指如何看待古代与当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问题,也就是有没有文化自信的问题。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不同的文明各有风采,也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出各自的文化成就。但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创造的文化各不相同,产生的社会影响大小不一,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前提下,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必然受到局限,只有建立在一定经济水平之上的文化实力才能得到关注和认同。近代的“古今中西之争”反映的是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中,对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与评价,既有主张固守“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思想观念,也有提倡“百分之一百的全盘西化”的价值倾向,还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折中看法,都在社会上掀起了文化论战,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历史影响。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开展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了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寻找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文化道路,为中国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文化支撑和思想支持。

  

  为什么说“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

  

  今天探讨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实力和底气来自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成就、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经济社会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基础。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与西方现代化不同的发展道路,既注重发展物质文明,也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方针,加大文化投入,取得了突出的文化成就。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传承。“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扎根本国本民族的文化沃土,汲取中国人民在长期的文明历史中创造的杰出智慧,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理念融会贯通,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独特性与价值优越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基因是和平包容、共济天下,中国式现代化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搞暴力掠夺和霸权主义,始终坚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获得支持正义的世界人民的信任和肯定。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党在革命时期形成的精神品格和精神追求,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赢得人民群众始终如一的支持和拥护。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就是不断地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作品,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力量,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成就是党和人民守正创新的结果,既坚持思想文化的基本方向不动摇,又能够与时俱进,不因循守旧,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尤其是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需要不断地从实际出发,进行新的理论概括和理论创造,吸收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始终保持思想文化领域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如何让“古今中西之争”的论战成为历史?

  

  “古今中西之争”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达,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创造贯通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才能让“古今中西之争”的论战成为历史。

  走好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来之不易,既是中国人民走向民族复兴的光辉大道,也是为世界人民提供另一种选择的现代化方案。“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走好自己的路既是历史的教训,也是现实的选择,更是未来的希望,只有坚持走好中国道路才能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中国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守好文化根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如果不能清楚地明白中华民族从何处来,就不可能了解我们应该向何处去。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源远流长,在世界文明史上展现自己的灿烂光芒,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显著的当代价值,需要深入挖掘、继承,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论是古代中国、现代中国,还是未来中国,都在文化上具有自己的历史连续性,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是我们走向强盛的根基。

  传播中国智慧。中华文明的文化成果博大精深,是全世界的文化瑰宝。新时代要将传承与创新、开放与包容结合起来,融汇古今中外的文化智慧,运用宝贵的文化遗产,创造出新的文化成就。尤其是要创作反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的文化成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规律更好地总结出来,概括提炼为中国理论,对内提升凝聚力和感召力,对外增强传播力和影响力。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善于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文化传播,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和中华文明的智慧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简介:陈联俊,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导,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黄清霞,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课题“网络空间统一战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21VMZ00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