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广东新增9位两院院士

●其中4人的研究领域与医学有关 ●45岁的颜宁系全国新增院士中年龄最小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11月23日        版次:A03    栏目:    作者:孙唯、陈亮、李钢

    

  

  羊城晚报讯 记者孙唯报道:11月22日,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59人,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74人。与之前公布的1238位有效候选人相比,当选率约10.74%。

  此次,广东共有9人成功增选,分别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黄三文,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马骏,清华大学、深圳医学科学院的颜宁,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何宏平,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郑海荣,华南理工大学的韩恩厚,深圳大学的李清泉,广州大学的邢锋,广东省毒品实验技术中心(国家毒品实验室广东分中心)的刘超。其中,45岁的颜宁为全国新增两院院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全国新增133位院士

  

  从全国情况看,2023年共选举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59人。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0人,化学部10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1人,地学部8人,信息技术科学部8人,技术科学部12人。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4.7岁,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65岁,60岁(含)以下的占90%。女性科学家有5人当选。院士队伍的学科分布和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本次增选后,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共873人。

  中国工程院方面,2023年共选举产生院士74人,院士队伍的学科分布和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0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0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9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8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8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8人,农业学部10人,医药卫生学部11人,共涉及43个一级学科,覆盖了院士增选指南中学科的78.2%。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8.2岁,最小年龄48岁,最大年龄76岁,60岁(含)以下的占81.1%。本次增选后,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共978人。

  

  广东医学领域表现突出

  

  针对广东的情况,记者了解到,医学相关学科成为非常重要的板块。例如,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院士是我国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鼻咽癌诊治专家和研究型医生;清华大学、深圳医学科学院颜宁院士从事与疾病相关的重要膜转运蛋白、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结构与工作机理及膜蛋白调控胆固醇代谢通路的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郑海荣院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成像理论、技术与仪器系统,磁共振与超声波新技术系统;广东省毒品实验技术中心(国家毒品实验室广东分中心)刘超院士则是DNA检验方面的专家。

  广东此次涌现出这么多医学相关学科的院士,离不开广东多年来对医疗健康产业的重视。去年8月发布的《广东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提升科技创新和生物安全能力。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加强国家和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规范管理,推动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成为国家和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争取创建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推动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建设,打造医疗卫生科研创新高地。今年11月10日举办的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大会,公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医疗人才交流计划、珠澳联合推动卫生健康深度合作、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创新发展等塑造健康湾区十大案例,展现出粤港澳大湾区在医疗健康产业上的生机活力。

  

  高质量发展更添助力

  

  在广东,土木类、材料科学、矿物学、农学等领域也开花结果。深圳大学李清泉和广州大学邢锋当选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李清泉院士从事动态精密工程测量创新理论和自主装备研究,该领域是测绘、土木、信息等学科融合的国际学术前沿;邢锋院士则是混凝土方面的研究专家。

  近年来,广东在智能建造方面引领全国之先。2022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通知,公布了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名单,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入选。2021年发布的《广东省建筑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现代化建造方式和组织模式要广泛应用,实现从生产型建造向绿色型、智慧型、服务型建造转变。新当选的两位院士,将为广东智能建造领域更添助力。

  华南理工大学韩恩厚院士长期从事腐蚀机理、耐腐蚀材料、腐蚀控制技术、工程结构与装备腐蚀服役安全评价与寿命评估研究与应用方面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已在核电、飞机、管道、电网、船舶、航天、汽车等多领域应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何宏平院士毕业于南京大学,从事矿物学研究,在矿物表面作用、矿物生长理论和矿物资源利用等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

  总体来看,此次广东新当选的院士契合了广东当前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他们的当选势必将为广东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增添有生力量。

  

  链接

  羊城晚报记者 孙唯 陈亮 李钢

  

  黄三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从事植物基因组学与作物遗传育种研究,和其团队通过基因组设计成功地把马铃薯由无性繁殖作物改造成为种子繁殖作物,奠定了蔬菜基因组研究的基础并为蔬菜品质改良提供了新路径。

  

  马骏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主任、副院长

  长期聚焦高发于我国的鼻咽癌(占全球病例47%)领域,提出了“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全身化学治疗可重塑以B细胞为核心的抗肿瘤免疫,有效清除全身微小转移灶”的“增效”理论等,大幅提高了晚期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

  

  颜宁 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

  主要从事与疾病相关的重要膜转运蛋白、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结构与工作机理及膜蛋白调控胆固醇代谢通路的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其研究为理解相关疾病的致病机理及药物开发提供了分子基础。

  

  何宏平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

  主要从事矿物学研究,在矿物表面作用、矿物生长理论和矿物资源利用等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提出早期地球活性氧源于矿物表面反应的新认识,发现矿物纳米晶粒堆砌生长的新机制,创建了矿物性能调控和稀土绿色开采新方法等。

  

  郑海荣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主要从事医学成像理论、电子学与信息处理及创新医疗仪器设备研发,带领团队成功研发我国第一台3.0T高场磁共振产品、国际首台5.0T超高场磁共振设备并实现产业化,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

  

  韩恩厚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长期从事腐蚀机理、耐腐蚀材料、腐蚀控制技术、工程结构与装备腐蚀服役安全评定与剩余寿命评估研究与应用。研发出多种腐蚀控制与服役安全评定技术,已在核电、飞机、管道、电网、船舶、汽车、航天、海洋等多领域应用。

  

  李清泉 深圳大学党委书记

  长期从事地理信息系统、智能交通以及3S集成等方面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实现了产业化,服务了青藏铁路、冬奥会速滑馆、深中通道等国家重大工程。

  

  邢锋 广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主要从事高性能混凝土、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与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研究。

  

  刘超 广东省毒品实验技术中心专家

  在基层一线从事法医学研究与鉴定30余年,在死因鉴定、DNA数据库技术、疑难检材DNA检验、国产试剂及设备研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