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罗浮山东江纵队纪念馆前的战士雕像 |
羊城晚报记者 李焕坤 郭思琦 滔滔东江水,巍巍罗浮山。在惠州东江之滨的罗浮山景区里,坐落着一座冲虚古观。1945年5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进入罗浮山抗日根据地,将司令部从大鹏半岛土洋村转移到冲虚古观,并开展一系列革命运动,革命的火种在罗浮山一带点燃。一直到日本投降,这里都是华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指挥中心。 近日,在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指导下,“追寻东纵足迹 传承红色基因”采访团走进惠州罗浮山东江纵队纪念馆,了解东江纵队挺进罗浮、开辟五岭,为夺取抗战胜利浴血奋战的历史。 北进东进 全面发展 步入罗浮山东江纵队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型光电沙盘模型,上面展示的是1938年至1946年东江纵队活动地域。“东江纵队司令部为什么会从大鹏半岛土洋村向西北转移到罗浮山冲虚古观呢?这要从1944年说起。”站在沙盘模型前,中共惠州市委党校党史研究部副主任钟远明开始向记者介绍。 1944年,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节节胜利。日军为了挽救太平洋战场上的失败,企图从南北两侧打通粤汉铁路,大片华南国土面临着沦陷的危险。7月下旬,中共中央对东江纵队发出了关于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指示。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的系列指示,8月,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和军政委员会在土洋村东江纵队司令部召开联席会议——“土洋会议”。 “会议作出的一项决定,就是要创立罗浮山以北,翁源以南,东江、北江之间的抗日根据地。这个根据地往东可以打通与韩江之间的联系,也可以向闽粤边、粤赣湘边、粤桂湘边发展。罗浮山是其中很重要的支点。”钟远明说。会后,东江纵队的战士们经过几个月的战斗行动,使东江南北两岸解放区连成一片,以罗浮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1945年5月,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和东江纵队领导机关及其直属队伍,进入罗浮山根据地。是年7月,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召开干部扩大会议——“罗浮山会议”,传达贯彻党的“七大”决议,建立统一的全省领导机构,部署进军粤北、开辟五岭根据地等工作。“五岭根据地主要是指在今天广东、广西、江西、湖南四省交界处,开辟一个进退有据的根据地,日后也可作为制止内战的有利策略。”钟远明说道。 此外,罗浮山会议决定成立广东区党委,领导广东和华南地区的抗战工作,东江纵队司令部负责指导全省的军事工作。“可以说当时党政军机关都设置在罗浮山,罗浮山成为华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指挥中心,为争取广东和华南革命斗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受降迫降 夺取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举国欢腾!同日,朱德总司令给日军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的投降命令中,令其在广东的日军接受东江纵队曾生将军的命令。同时东江纵队各部队按照命令进行受降。 钟远明介绍,到了日本投降之时,东江纵队已经从1943年正式成立时的3000多人,发展到1.1万多人,并且建立了逾6万平方公里的抗日根据地,可以说华南日军深陷东江纵队的包围之中。“虽然当时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但仍有一些日伪军负隅顽抗,所以东江纵队发起了受降、迫降的斗争。在今天的东莞、宝安一些重要的交通线上的据点、城镇,惠州稔平半岛、博罗还有海陆丰地区的一些重要城镇都曾发生激烈的战斗。在这过程中,东江纵队消灭了大量的日伪军,缴获了大批的武器。” 前仆后继赴国难,铮铮铁骨战强敌。东江人民经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抗战的伟大胜利。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日战争中,东江纵队在华南敌后战场上对日伪军作战1400余次,毙伤日伪军6000余人,俘虏、投诚35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6500余支、火炮25门。在此期间,东江纵队先后有2500多名官兵英勇牺牲。 1945年,朱德在“七大”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包括东江纵队在内的华南抗日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