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在“强国建设 广外何为”的答卷中续写梦想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11月25日        版次:A11    栏目:    作者:陈亮、陈彦辉、宾锐光、费俊慧、杨欣、樊雨晴

     2023年6月,广外学子毕业

     首届梁宗岱翻译奖颁奖典礼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世界文化节

     为往届毕业生补办毕业典礼

  

  文/陈亮 陈彦辉 宾锐光 费俊慧 杨欣 樊雨晴

  图/学校提供

  

  白云青山,碧溪水蓝,丹桂飘香,芳名远扬。2023年11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以下简称“广外”)迎来建校58周年。“凤鸣岭南”的校歌声声入耳,“明德尚行,学贯中西”的恢宏之声响彻高冈。58年来,广外守正创新、锐意进取,各项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跻身广东省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

  

  回顾展望  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广外党委书记石佑启、校长闫相斌表示,过去的几年,学校抢抓机遇、加速发展,围绕“国家所需、未来所向、湾区所急、广外所能”,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智库搭建等领域,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广外人做到了理论学习入脑入心、党建工作有力有效、发展路径不断优化、学科实力显著提升、思政工作卓有成效、教育水平明显增强、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服务湾区建设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展现广外作为。

  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新一代人工智能极速发展,外语教育面临新的时代挑战,深化中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大批高素质外语人才。为此,广外必须承担更大责任,加快推动外语教育转型,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文科类高校承担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推动文科教育融合发展、服务国家软实力提升和文化繁荣发展等时代任务,在建设教育强国中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定大有作为。

  下一步,广外将继续明确“干什么”“怎么干”“靠谁干”的核心命题,一步一个脚印走好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守好,把广外与生俱来、奉献家国的红色基因传承好,把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培养更多国际化高素质人才的责任肩负好,自觉担当外语人才培养的引领者、服务对外开放战略的贡献者、中外文化交流的传播者,在“强国建设、广外何为”的答卷中续写广外的光荣与梦想!

  

  人才培养  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显著增强

  

  作为外语见长的国际化特色高校,广外肩负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重要使命任务。近年来,学校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推进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具体落实到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和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两个层次上。

  在本科生培养方面,以“新文科”为抓手,推进本科专业融合创新发展,加强非通用语种、国别区域和涉外法治专业建设,加快培养拔尖外语、国际组织、涉外法治、数字经济的人才。其中,37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全国外语院校中位列第2。获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总数24门,位列全国外语类院校第1。在2022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A+”专业数位居全国高校第44、全省高校第3。

  学校发展规划指出,到2025年,国家级一流专业比例力争达到50%-60%;新增3-5个非通用语种;重点建设一批课程思政建设示范学院、示范专业、示范团队、示范课程、示范课堂;打造一批一流课程和出版一批优质教材。学校出台了新文科建设“620”行动计划,提出要通过文文互鉴、文理交叉、文工融合等途径推动现有专业升级改造,搭建交叉融合的新文科课程体系,赋予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新内容,培养更多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2021年,学校获批4个首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获批数量在省属高校中最多。

  在研究生培养层面,广外不断扩大国际合作,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鼓励跨学科、跨单位的研究生协同培养,继续深化“多语种+”交叉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加大“国内+海外合作培养”平台建设力度,搭建了“5+1+多”(5项留基委立项建设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1项广东省粤港澳联合培养项目+“多语种”人才培养项目)的高水平研究生国际化平台,构筑了“五位一体”的全球治理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近年相继首批入选教育部、司法部“涉外律师研究生项目”和“国际仲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同时,学校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与规模,推进研究生“硕博连读”和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促进研究生培养“质”和“量”双提升。

  同时,学校成立国际治理创新学院,建立本硕博一体化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作为全省唯一的高校入选全国30所国际组织青年人才项目培养高校。2023年广外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为2166人,较2018年增长70.7%,近6年来硕士研究生报录比最高达8.8:1,生源质量显著提高。

  石佑启表示,多年来,广外紧密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华文化走出去等需求,发挥自身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外国语言文学、全球经济治理、涉外法治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近年来,学校面向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开创“面向联合国系统高端传译人才培养项目”,旨在培养具备国际传播能力的高端语言服务人才,打造胸怀祖国、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实践型、创新型传译人才队伍。近三年,获联合国总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等国际组织实习机会研究生43人,正式入职联合国总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亚投行等国际组织研究生10人。

  广外学子近期在中国模拟联合国大会、全国大学生网络安全技能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学宪法 讲宪法”全国总决赛、全国翻译大赛中获得佳绩,用实力展现广外人的风采。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金奖,实现全国外语院校在“互联网+”国赛金奖上零的突破。毕业生薪酬位居2023全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指数排行榜第7位、广东第1位。

  

  学科建设  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科集群加速崛起

  

  一直以来,广外紧扣建设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目标,以国家和广东重大需求为牵引,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动力,打造以外语学科带动引领非外语学科发展、非外语学科支撑外语学科“冲一流”的协同优势,实现学科高效能“双轮驱动”,支撑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广外以学科分类建设推动各学科融合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稳居国内排名第一方阵、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档。社会科学总论学科和工程学两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应用经济学、法学在近五年里先后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填补了学校非外语学科博士点空白,一级学科博士点总数位居全国外语类院校并列第1。

  2023年,软科“学科发展水平数据监测平台”发布最新排名,广外在软科中国大学文科实力排行榜中位列全国第53(前5%)、全国外语院校第1,超半数学科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实现“上档进位”。软科发布2023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广外优势学科排名再创新高。9个学科进入“2023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榜单,其中1个学科上榜软科“中国顶尖学科”,2个学科上榜软科“中国一流学科”。

  具体而言,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连续四年上榜软科“中国顶尖学科”,排名全国第3,位列前2%。法学学科上升态势强劲,冲入全国前10%,使广外成为广东省法学学科中唯一上榜软科“中国一流学科”的高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实力持续攀升,冲入全国前10%,上榜软科“中国一流学科”序列,全省仅3所高校的应用经济学学科进入该序列。进入全国前10%-30%段位的学科有2个,分别为工商管理和新闻传播学;进入前30%-40%段位的学科有4个,分别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政治学和理论经济学。

  在推进学科高质量发展方面,广外明确了三条重点路径:做强做精高峰学科,全力推动外语学科“冲一流”;做优做特优势学科,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为抓手,全力推动经管法等重点学科跨越式发展;做实做亮交叉学科,加快推进区域国别研究、全球经济治理、涉外法治、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语言与人工智能等五大交叉学科群建设,培育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

  为适应“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求,广外依托优势学科增设国家急需外语语种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文科专业,目前已开设包括31个语种的71个本科专业,覆盖RCEP成员国及东盟十国官方语言,以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30个关键语种中的26个。今年,学校正在申报斯瓦希里语和保加利亚语两个关键语种专业,通过不断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使者。

  

  科研创新  创新能力攀升,立项数创新高

  

  “十四五”以来,广外的科研事业发展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以打造科研核心竞争力为主线,通过强化有组织的科研、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深化科研评价改革、科学配置科研资源等具体举措,显著提升了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

  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立项结果公布,广外立项23项,较去年增加5项,增长27.8%,立项数位居全国第52名、全国外语类院校第1、广东省第5。

  2023年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公布,广外立项数量并列全国第6、广东省第1。“十四五”以来,学校已立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16项。

  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名单显示,广外立项规划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共计23项,本年度立项数较去年增长21.1%,再次位居全国并列第5、广东省并列第2。此外,学校还立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专项任务项目1项。

  

  智库建设  为建言资政贡献广外力量

  

  聚焦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海外利益保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传播、法治中国等重大战略需求规划高端智库,打造省部级研究基地和实验室20余个,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等7个平台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其中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位列中国智库榜单第23位,是广东唯一一家进入榜单前30名的智库,并在政府治理领域智库榜单中位列全球第10位。

  打造“海丝研究”新型高校智库群,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中心、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点实验室和全球产业链大数据重点实验室等,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和数据支撑。持续举办8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论坛”,发起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网络,构建全球海丝学术共同体。

  11月11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论坛(2023)于中新广州知识城举行。石佑启致辞表示,广外通过构建立体化、系统化的广外智库体系,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未来,学校将继续发挥海丝国际智库论坛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论坛上发布了《“一带一路”十周年研究报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国际环境、机遇挑战与未来十年》研究报告,围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主题,总结了十年经验、分析了当前国际环境及其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一带一路”未来发展的建议。

  广外以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为核心,形成“智库—文科实验室—研究机构”一体化的湾区研究平台体系,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和智力共建。推动国别和区域研究高质量发展,持续出版《加拿大发展报告》《中东欧国家发展报告》《太平洋岛国发展报告》等系列蓝皮书。聚焦区域法治、地方立法、党内法规、信访法治、涉外法治等领域开展法律与政策咨政服务。积极参与国家和广东法律、地方立法草案论证与起草。成立了湾区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广东对外传播翻译基地、广东在粤留学生游学基地和广东对外传播研究基地等一批平台。

  

  社会服务  师生高水平志愿服务践行广外担当

  

  第19届杭州亚运会上,广外人的身影闪耀场内场外。体育部教师宋晴、罗茜受国家体育总局选派作为国内技术官员(NTO)参与亚运会排球和花样游泳项目的执裁工作。为服务各地来宾,学校选派来自西语学院、亚非学院共5名多语种志愿者为抵达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的外国运动员代表团、技术官员等提供语言翻译服务。

  据悉,广外多语言志愿服务队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广东五四青年奖章”、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学校教师为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访穗提供高水平翻译服务。学生积极服务广交会、“读懂中国”会议等大型会议活动,主动投身乡村振兴战略,近年3次获评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只要年龄允许,国家政策允许,西部高校需要,我就愿意把自己的余生奉献给西部教育事业。”杨韶刚教授从2022年9月至今在喀什大学开展援疆教育教学工作,获评喀什大学“优秀银龄教师”荣誉称号,“这是我40多年高校教学工作中最大的收获之一,我愿意让自己的夕阳之光照亮更多的年轻人”。援疆教师吴边带着立志为祖国西部事业作出贡献的一份热忱前往喀什,获评“广东最美援疆教师”荣誉称号。

  

  国际交流  让中外文化在广外交汇

  

  近年来,广外坚持彰显国际化办学理念,拓展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不断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与60个国家和地区的492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论坛”“粤非合作交流周”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对外交流品牌活动。

  广外首倡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孔子学院合作大学联盟”“粤港澳大湾区葡语教育联盟”,新增与英国雷丁大学本科双学位合作项目及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3+1+1”法语联合办学等高质量项目。与澳门理工大学合作举办翻译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完成首届招生。

  作为泰语系外教,苏皖信·格色彼迪在旅游泰语课上传授各种社交场合的跨文化交际技巧的同时,精心设计泰国服饰文化体验、传统舞蹈学习等实践形式,将泰国的社会文化与风土人情生动演绎。他希望身体力行为实现两国“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的目标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外语人才。

  在近日的世界文化节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师生齐聚一堂,感受中外文化交融。塞尔维亚的Nikolic说:“我充分感受到世界文化的活力,不同国家地区的朋友们品尝各地美食、试穿民族特色服饰,所有人脸上都洋溢着微笑。”

  

  师资建设  “高铁模式”聚集高层次人才

  

  闫相斌强调,冲击“双一流”目标,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坚实支撑。近年来,广外出台“小语种教师队伍提升计划”实施方案、“重点建设学科人才引育计划”实施意见,形成人才引育的快速反应和协同作战机制,先后获批应用经济学、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立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新广州知识城管理委员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黄埔研究院分站等站点。此外,学校优化人才引进“高铁模式”,先后聘用云山学者464人,设立7个云山工作室,聘用27位首席专家。入选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41人次。新增国家级和省级高层次人才共12人,实现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特岗学者、讲席学者项目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