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羊城青少年笔下的岭南文化有多美?

一起来领略2023羊城·花地新苗作文征集活动优秀作品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12月15日        版次:A12    栏目:花地新苗    作者:陈晓璇、林文惠、关倩慧

     花地新苗获奖名单

     花地新苗作品集封面

     扫码订购花地新苗作品集

  

  统筹/陈晓璇 文/整理 林文惠 关倩慧

  

  12月5日,由广州市教育局联合羊城晚报社主办、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承办的2023羊城·花地新苗作文征集活动获奖结果名单正式公布。

  

  共收到上万份投稿作品

  

  活动以“走读岭南正当时”为主题,旨在引导穗港澳青少年传承和传播岭南文化,增强穗、港、澳三地学子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吸引了来自穗、港、澳中小学生的踊跃投稿。在线上征集阶段,组委会共收到上万份投稿作品,经过组委会初步筛选,共有超过800份作品纳入网络投票展示。在短短两天的网络展示投票阶段,羊城派App共获得约1800万的阅读量以及366万的投票数。

  据了解,通过网络投票占比10%、专家评审占比90%的评分形式,活动最终评选出一等奖42名,二等奖142名,三等奖218名,优秀奖419名,并评选出优秀指导老师67名,优秀组织单位38家。

  

  评委眼中的优秀作品

  

  走读岭南正当时,学子笔墨秀风姿。参与终审的资深评委们在深度审阅作品之后,感触良多。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侯桂新表示,小作者们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描述岭南文化对自身的日常浸润,或者自己因某种契机与岭南文化的美丽邂逅与深度接触,或浓墨重彩,或娓娓道来,对自己的写作对象有相当深入的了解与高度肯定,体现出新时代青少年对大湾区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强烈关注与由衷认同。

  优秀作品那么多,什么样的作品才能入评委“法眼”?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黄德初认为——更优秀的作品是一种“有情”的作品,它们扣住征文主题中的“走读”与“正当时”,描述了这个时代的青年如何在自身的经历中品味岭南文化之美,并且从岭南风俗的介绍上升到对文化延续的探讨,以及如何参与到岭南文化的新建设中,具有更高的立意和更强的时代针对性。

  “本次参赛作品的内容丰富,小眼睛里的岭南建筑、名胜古迹、节日习俗、特色美食等,皆饱含浓浓的情与味。熟悉的例子,引发共鸣;鲜活的语言,让人莞尔。自然朴实的笔触犹如恰到好处的调味料,将独一无二的岭南味和真实的岭南情娓娓引出。”广州市教育研究院语文教研员林玉莹为学子点赞。

  在羊城晚报文化副刊部《校园达人》栏目主编易芝娜看来,今年的花地新苗高分作文不少,要评出最优秀的就还得拼文笔、拼情感表达、看文章结构等元素了。她深情寄语花地新苗:感恩花地用心苦,惟愿新苗更茁壮。

  

  链接

  

  为传播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分享青少年笔下的岭南文化之美,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计划制作《“花地新苗”之“走读岭南”优秀作文集》,在12月底举行的颁奖仪式上进行证书及作品集发布。由于涉及制作成本,此书需定价并限量出售,家长可自愿选择购买。

  如有意愿,可扫描二维码进行登记订购,售完即止。

  

  优秀作品节选 小学组

  

  花地新苗饮靓汤

  作者:吴北来  广州市番禺区祈福新村学校

  

  广州的春天潮湿多雨却丝毫不影响木棉花怒放枝头,一朵朵花儿被风吹落掠过屋顶,屋内妈妈给我煲了一碗热乎乎的木棉花汤,只见汤色清亮,闻起来有中药的味道,喝起来却平和清润,豆香味醇厚,我小口喝着汤,品味着木棉花和各类豆子的味道融合在一起,温暖蔓延全身,体内的潮湿和闷热感也神奇地一扫而光。

  

  我的番禺情

  作者:石睿萌  广州市越秀区农林下路小学

  

  麻石街巷、水磨青砖、镬耳山墙,这是巧夺天工的沙湾古镇;岭南庭院、嘉树浓荫、藏而不露,这是缩龙成寸的余荫山房;乡愁根脉、师表岭南、家国情怀,这是冠绝千古的屈氏宗祠。

  听,远处传来这首余音绕梁、引人入胜、行云流水的乐曲正是文化瑰宝岭南音乐的代表作《雨打芭蕉》;看,呈现眼前这座青砖石柱、雕刻细腻、设计灵巧的建筑就是哺育一代又一代岭南儿女的传统民居镬耳屋;品,扒金山、咸煎饼、姜撞奶、猪杂粥,好一桌香飘十里、口齿留香、色味俱佳的岭南佳肴,让人垂涎欲滴、流连忘返。

  你看这边,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岭南姑娘们正在飞针走线,展现针黹女红的精巧;再看那边,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岭南儿郎们正在奋楫击水,彰显血性男儿的阳刚。

  

  品广州早茶——看岭南的饮食文化

  作者:孙雅文  广州市天河区华景小学

  

  广州早茶是一种岭南民间饮食风俗。广州人饮早茶,有的是当作早餐的,一般都是全家老小围坐一桌,沏一壶靓茶,蘸着茶水吃一口点心,慢慢咀嚼,品茗还冒着腾腾热气的香茶,有说有笑共享天伦之乐。周围的欢声笑语忽然明晰,我发现多桌都是像我们一样全家出动,其乐融融。一杯一盏间是深厚且化不开的情,是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我大吃一惊,原来看似平常的一顿早茶竟然有如此美好的韵味。说话间,美食陆续上桌了,爷爷紧接着说:“这些点心也是经过岁月的沉淀,紧跟时代的脚步。那憨厚可爱的小猪包,那酸甜可口的无骨凤爪,那晶莹剔透的肠粉……“可是都是非遗美食呢!”

  听完了爷爷的讲解,由于它的内核,茶再入口已是说不出来的甘甜,点心也是无比美味。早茶像是变成了一座桥,把我和岭南饮食文化连接在了一起。它们像一个个可爱的精灵,带我领略独具魅力的岭南文化。

  

  风舞雄狮出岭南

  作者:杨玥  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小学海明学校

  

  岭南,一个依山傍水、美丽富饶的地方。我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我热爱这片养育我的土地。她像一个巨大的百宝箱,箱子上有精美的木雕,镌刻着历史铭文,箱子里装载着许许多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南粤的刺绣、水上丝绸之路、独特的饮食文化……打开箱子,还会蹦出一只毛茸茸、活泼可爱的小狮子朝你摇着尾巴!它,就是岭南舞狮,一种享誉全球的表演形式。

  在广东、香港、澳门等地,逢年过节或是各种庆祝的日子里,总能听见锣鼓喧鸣,看见各色狮子在人群中欢跳,有黄色的刘备狮、红色的关公狮、黑色的张飞狮……每一种颜色都代表了不同的品质:仁义、忠诚、霸气、勇敢!这里面可有讲究呢!岭南人民总是把传统文化和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结合,深深地融在一起,理解起来是那么的自然、有趣。

  

  水上岭南

  作者:颜小雅  广州市越秀区农林下路小学

  

  南海神庙里最与众不同的雕像就是“番鬼望波罗”了。看得出雕的是一个黑人,那是古印度(古波罗国)人达奚,他抬手搭在额前,大大的眼睛痴痴地望着远方。据说,他回国时,来庙里种植了两棵波罗树,可树种好时,他发现回国的船已开走了。神庙收留了他,他也在这儿服务一生,只是时常要眺望远方,期盼家乡的来船。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惊叹,原来在古代就已经有这么多外国人来到岭南了。

  那么现在达奚又在看什么呢?我们登上南海神庙的浴日亭,爸爸指着远方说,也许他在看黄埔港里各国来的船只,也许他看到了珠江边的广交会,那里他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国的人们,他也一定能看到家乡来的人。

  爸爸打开手机上的地图,一点一点放大、移动,我看到从广州市区到黄埔港,从南海神庙到零丁洋,再往远处看,同饮一江水的香港、澳门分别立在两边的海岸,这是多么壮阔的景象!

  “广州好,大海不扬波。南海神庙千秋在,西沙航道万轮过,丝路谱新歌!”这是爷爷写过的一首词,登上了羊城晚报。小时候的我并不理解里面的意思,而当我从南越王的水井王国,一路沿着珠江走向大海,我慢慢地明白了大人常说的话:岭南的水,滋养了广州,滋养了港澳,一脉相承,流向世界。水,就是岭南的灵魂!

  

  优秀作品节选  初中组

  

  木棉映红少年

  作者:马含章 广州市铁一中学

  

  英雄树,英雄花,力争向上,枝干傲骨。透过一朵朵的木棉花,仿佛让人看见了一束束的红领巾。岭南先贤梁启超先生说,少年强则国强,他寄语青少年为国担当、救亡图存。在近现代革命波澜壮阔的历程中,一代一代的青少年发愤图强,投身革命建设事业,为祖国大好河山奉献青春热血。岭南的少年身上,一定带着木棉的那种英雄气概吧。

  新时代,新气象,昂首向前,希望无限。在春风里,木棉花映衬着红领巾,让红领巾更加鲜艳。红领巾本就是英雄的鲜血染成的。一代一代的革命先烈牺牲奉献,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今天的少年,明天的英雄。春到岭南大地,处处孕育着无限的生机。在这座英雄的城市里,少年人一定会奏响时代的最强音!

  

  永不凋零的色彩,永远传诵的故事

  作者:於知然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

  

  我,一个百余岁的独角狮,和我的同伴们在陈家祠蜿蜒接天的屋脊上、在马到功成的山墙里、在印刻春秋的层楼照壁、在点亮意境的窗棂门楣、在浮想联翩的垂带楹联间,见证了朝代更迭的风雨变幻,聆听了高昂壮阔的漫漫对话,在雨水绵绵中沉吟,在滚滚难耐的热浪中长啸。

  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灰塑”。在广东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祖庙;香港的观廷书室、清暑轩;澳门的莲峰庙、卢家大屋、卢廉若公园等岭南的祠堂、园林、寺观和民家宅院中,你们都能找到我们的身影。我们陪伴着勤劳聪慧、务实笃行、浪漫趣味的岭南人走过了风风雨雨的洗礼。

  

  今昔岭南龙舟

  作者:叶诚  广州市第一中学

  

  我是广州车陂村里资历最老的龙舟,在我诞生时村里请来了最厉害的造船师,为我精心雕镂。我身型修长,龙头高昂,龙尾高卷,龙身还有数层重檐楼阁,都说我本身就是件艺术品,嘿嘿,瞎说什么大实话!整得我怪不好意思的。其实是村民们视我如珍宝,把我保养得太好了!我们龙舟家族的传统习俗活动在车陂村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是广府文化的典型代表,这儿完整地保留岭南龙舟活动传统文化,是村子里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习俗。

  平常我沉睡在河涌泥沙之下,随着端午节之际鞭炮声、祈福声的到来,就会有几十个青壮年村民把我从泥沙中起出,帮我紧龙筋、刷新油,为我重新加添色彩,再配上罗伞旗帜,把我打扮得英姿飒爽的,让我“闪亮登场”,成为这条村最靓的“仔”。

  

  花城花市花样年华

  作者:游梓祎  广州市第五中学

  

  花城的重要标志更有广府节俗的除夕花市,南洋时期就有记载,花市例定在除夕前几天举行,花木涌入城市,十里花街,市民结伴“行花街”,延续多年,影响甚广,现在发展到珠三角多地市县亦有此风俗,每年吸引了大量的穗、港、澳青少年流连忘返。最著名的是,清代中叶广州就已形成了国内首创、闻名港澳及海外的“迎春花市”了,据说当时最热闹的地方在市中心藩署前(今广州市北京路一带)的花市,绵延数里长街,鲜花吐艳争芳,人潮兴高采烈,又恰如大文学家秦牧所言:“总之,徜徉在这个花海中,常常使你思索起来感受到许多寻常的道理中新鲜的涵义,十一年来我养成了一个癖好,年年都要到花市来挤一挤,这正是其中一个理由了。”而“三元里抗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广州起义”等广州人民不屈不挠英勇抗争事迹令花城之花更鲜艳更骄傲;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等令广州花城之誉更添现代风采;“凝心聚力只争朝夕奋勇争先推进广州高质量发展走前列挑大梁”令广州明日之花更令人神往。

  

  优秀作品节选  高中组

  

  向海而生,面朝未来

  作者:彭显藩  广州市第二中学

  

  千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河海,烟波浩渺;千万年后,这里有一片人烟,欣欣向荣。

  海为穗港澳三地的岭南文化带来特有的开放兼容的气息。《禹贡》载:“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在珠江三角洲的河网纵横与伶仃洋的泥藻沙痕里,这里淤积出一片陆地。粤语中“涌”的发音“冲”音,意为河汊。当这向海而生的三地手拉手地站上华夏大地,一种深深的,血浓于水而骨肉相连的依恋挥之不去。地如此,人也如此。中山博物馆里的划水波纹彩陶豆,广东博物馆里的古老渔网,都述说着先民们对大海的依恋,与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许是岭南三地的得天独厚惹得老天嫉妒,游子文化贯穿了岭南的发展史。

  广州南越王赵佗之墓中,有带着明显中原文化色彩的各种鼎器。那些从吴楚之地再向南迁,服从秦皇之命,来到这遥远的“南海郡”的先民,在它们身上寄托了多少思念?而古人受贬,常到岭南,这里有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深情;有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悲怆,即使只是在广州的一座小山上,也有着左迁的东坡居士结庐而居的传说——这就是苏元山。在“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达观里,更有“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的悲凉。后来,游子由人扩展到地,巨舰大炮将脉脉柔情的依恋伤害得体无完肤。即使是今天,葡萄牙人筑起的炮台在澳门依然可见;英国船队筑起的教堂仍存于香港。那时的香港和澳门,如同飘零的游子,何去何从?

  

  楼庇少年恩宁日 窗含诗意永庆行

  作者:陈谦语  广州市第六中学

  

  久居市区,日复一日通勤在“两点一线”的我早就看腻了这一路途中一成不变的建筑风格。在几个小区里游走着,眼里不断闪过复制粘贴似的房屋、窗户,玻璃反射的日光也齐刷刷地打向同一方向,会在某个不经意间直刺双眼。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研学的路上看到了一番截然不同的风景。

  恰逢春节,荔湾湖上形形色色的小船里放满了各种鲜花,商贩的吆喝声、人们的交谈声以及买卖时爽朗的笑声共同构成了这条不宽的溪流上最热闹的情景。我走在永庆坊里,又沿着恩宁路一路向前,花市虽热闹,但我却更在意起眼前的风景。察觉不到刺眼的光线,我才惊觉自己已在骑楼的庇护下行走许久。沿街突出的楼层和地面间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空间,遮住了日晒,却又让冬天的暖阳洒向行人。行走在骑楼之下,我的脑海又不自觉地响起“落雨大,水浸街”的广府童谣,任由旋律与四处的吆喝声、“打铜”声一起,飘荡在这遮阳防雨的骑楼四处。